汉家孝惠践炎祚,封地既削闻梁王。
隆准子孙就藩位,惟恢实始膺雄疆。
诏诸郡国立高庙,俾奉尊卣歆烝尝。
定陶之鼎亦其一,缪篆二八铭都仓。
长陵草没井火熄,旧物沦落无何乡。
仅从博古认款识,铁官鼓鞴空精良。
今兹古鼎制殊朴,范自何代来何方。
通高七寸器杀半,盖疑盂覆形圆铛。
三环列非一峰卓,两耳峙并三足强。
雷纹篆带品莫定,六夔三牺名难详。
西汉陶陵字可辨,供厨好畦应相当。
中丞好古识精审,原父南仲均惭惶。
定为共王陵祭器,扶风共祀逾千霜。
未入宣和旧图录,形质一一烦衡量。
累黍相差篆画别,知非初载升馨香。
共王谥同名则否,孝哀往事殊难忘。
傅氏昭仪后宫最,诞毓龙种看腾骧。
三鬷旧国藉屏翰,维城谊笃非恒常。
况复承华嗣主鬯,材艺素负夙德彰。
【诗句】
西汉定陶共王陵鼎歌
汉家孝惠践炎祚,封地既削闻梁王。
隆准子孙就藩位,惟恢实始膺雄疆。
诏诸郡国立高庙,俾奉尊卣歆烝尝。
定陶之鼎亦其一,缪篆二八铭都仓。
长陵草没井火熄,旧物沦落无何乡。
仅从博古认款识,铁官鼓鞴空精良。
今兹古鼎制殊朴,范自何代来何方。
通高七寸器杀半,盖疑盂覆形圆铛。
三环列非一峰卓,两耳峙并三足强。
雷纹篆带品莫定,六夔三牺名难详。
西汉陶陵字可辨,供厨好畦应相当。
中丞好古识精审,原父南仲均惭惶。
定为共王陵祭器,扶风共祀逾千霜。
未入宣和旧图录,形质一一烦衡量。
累黍相差篆画别,知非初载升馨香。
共王谥同名则否,孝哀往事殊难忘。
傅氏昭仪后宫最,诞毓龙种看腾骧。
三鬷旧国藉屏翰,维城谊笃非恒常。
况复承华嗣主鬯,材艺素负夙德彰。
【译文】
西汉定陶共王陵鼎歌
汉家孝惠帝登基继承汉朝皇位,封地被削减只听说梁王有份。
隆准的子孙被封为诸侯王,只有他继承了大好的疆域。
皇帝命令各郡立高庙祭祀,让尊崇的美酒飘香在先祖的祠堂。
定陶的这个鼎也在其中,它的文字刻画精细,都是用缪篆写成的。
长陵的草已经枯黄,井火熄灭了,旧时的东西全都消失了,没有什么地方了。
我只有从这些古老的文物上认出它们的形状,那些制作精美的铁器已经被烧得只剩下空壳了。
今天看到的这枚鼎是不同时代的制作,它的模子从哪里来的呢?
它通高七寸,底部稍微窄一些,盖子就像是一个平底锅。
三圈排列在一起不是一座山峰那么高,两只耳朵像山一样的耸起,三个脚很强壮。
雷纹、篆带的形状无法判断,六只夔龙和三种神兽的名字很难弄清楚。
这是西汉时期定陶制作的鼎,可以用来做饭或者盛放食物,应该是非常实用的。
中丞对古代的事情了解得很详细,原父和南仲都很惭愧,不知道如何回答。
这口鼎是用来祭祀共王陵的,它在扶风地区被供奉了很多年,已经有一千岁了。
但是它还没有被列入宣和时期的古物名录中,它的外形和质地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测量才能确定。
它的形状和篆刻的细节都有所不同,我知道它并不是最初的样子,而是在后来才变成现在这样。
共王的谥号和名字是一样的,但是他的事迹并不一样,他的去世让孝哀帝感到非常遗憾。
傅氏的昭仪是后宫中最尊贵的女子,她生下的儿子能够成为皇帝是因为他有着龙的身体。
他在朝堂上有三位老师辅佐,他们的友情深厚且坚定不移。
更何况他是继承皇帝的大儿子,他的才华和品德一直都很出色。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汉代定陶共王陵鼎的描述,展现了汉代的繁荣和辉煌。全诗通过对鼎的外形、制作工艺、用途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鼎的精美和实用。同时,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和制作者的描写,展现了汉代的历史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