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地迥感深秋,无定萍踪相对愁。
梦逐樵蓑穿石磴,魂迷渔笠上兰舟。
穷途有哭如狂阮,随处堪埋类醉刘。
敢以巴言赓睿藻,自伤身世等浮沤。
【注释】
天高地迥:天地广阔,高远辽阔。感:感到。无定萍踪:比喻飘泊不定的身世。相对愁:彼此忧愁。梦逐樵蓑:梦中追逐着打柴人的蓑衣。穿石磴:攀爬石头台阶。魂迷渔笠:魂飞魄散地迷住船夫的渔笠。穷途有哭如狂阮:在困境中痛哭像阮籍那样。随处堪埋类醉刘:到处可以埋掉像刘伶那样的人。巴言:指《诗经》中的《巴人谣》。赓睿藻:继续圣上所赐的文采。自伤身世等浮沤:自我悲叹身世像水中泡沫一样渺小。
【赏析】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作者在长安时所作,当时诗人正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诗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和对前途渺茫的忧虑,以及与命运抗争不屈服的精神风貌。全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写景、叙事,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风格沉郁悲壮。
首联“天高地迥感深秋,无定萍踪相对愁”,点明题旨。“天高”二字既写出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暗喻诗人心境的高远,“地迥”二字写出了诗人身处边远荒僻之地的孤独凄凉之感。“感”字表明诗人因“天高地迥”而生出“秋”意,又因身世飘泊而产生“愁”。这一句把“天”、“地”、“秋”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诗人所处的环境显得更加清幽寂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孤高自许、傲世出尘的性格。
颔联“梦逐樵蓑穿石磴,魂迷渔笠上兰舟”,进一步抒发诗人的感慨。“梦逐”两句,诗人运用典故,以“阮籍”之狂,“刘伶”之醉,来表达自己对现实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穷途”两句,诗人以阮籍之泣,刘伶之狂,来表达自己仕途坎坷的无奈与悲愤。
颈联“穷途有哭如狂阮,随处堪埋类醉刘”,紧承前文,进一步抒发诗人的感慨。“穷途”两句,诗人以阮籍之泣,刘伶之狂,来表达自己仕途坎坷的无奈与悲愤。“敢以巴言赓睿藻”,诗人以自己的遭遇和感受,来回答统治者的征召,表示不愿做官的坚定立场。
尾联“自伤身世等浮沤,敢以巴言赓睿藻”,诗人以自己的遭遇和感受,来回答统治者的征召,表示不愿做官的坚定立场。“自伤身世等浮沤”一句,诗人将自身比作水中的浮沤,表达了自己对前途渺茫的忧虑以及对命运的抗争不屈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荒凉之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抗议、对前途的担忧和忧虑以及对命运的抗争不屈的精神风貌。诗风沉郁悲壮,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