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飨朝士,子期忽不与。
忿怒搆楚师,国亡何匆遽。
壶浆悯饥人,事亦偶然遇。
危急徂厥亡,仓皇绝生路。
讵知饿夫儿,赴难无转顾。
怨亦不在大,恩亦不在小。
生死判一餐,报施亦何巧。

【注释】

中山飨朝士:在中山设宴招待朝中大臣。子期忽不与:子期的突然离去。子期:指伯牙,战国时期楚国的善弹琴的人。伯牙善于弹奏《高山流水》等乐曲。他到晋国去,听说晋国国君要用钟来演奏这些曲子,就请晋侯为他击鼓,他自己弹琴。晋侯说:“你的琴声很美,但你的鼓声太轻了。”伯牙认为晋国君主不懂得欣赏他的音乐,于是不再为晋国演奏。后以“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忿怒搆楚师:因愤怒而激怒了楚国军队。

国亡何匆遽:国家灭亡为什么这样急促?

壶浆悯饥人:用酒饭来安慰饥民。

事亦偶然遇:这件事也是偶然发生的。

危急徂厥亡:处于危急时刻才导致国家的灭亡。

仓皇绝生路:仓皇失措,断绝了生存的道路。

讵知饿夫儿:怎么知道那些挨饿的老百姓呢?

赴难无转顾:奔赴灾难时毫不犹豫。

怨亦不在大,恩亦不在小:怨恨也不大,恩惠也不小。

生死判一餐,报施亦何巧:生死之间只有一顿饭吃的恩情,回报施舍也不过是巧合罢了。

【赏析】

此诗是咏史诗。全诗共七句。首句写诗人在中山设宴,子期忽然不来,诗人心中愤懑不平;接着诗人感叹楚王的暴政,使国家陷入危亡之境地,这是诗人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谴责。第三四句写人民在饥饿的折磨下,被迫参加战斗,他们为了求得生存而不顾及个人安危。这两句是诗人对于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情和感慨。第五六句诗人又把矛头指向当时的统治者,指责他们在国家危亡之际,还置人民死活于不顾,以致造成国家的灭亡。最后两句写百姓在战场上奋不顾身,赴难无回顾。这两句是对人民的歌颂和赞美。

这首诗是咏史之作,通过描写历史事件,抒发了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同时对人民的遭遇表示出深切的同情。全诗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感情深沉,富有哲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