腥红苦李出林迟,钗朵盘兼小荔支。番蒜摘残龙眼熟,满街斜日卖黄藜。
【注释】:
腥红苦李:指荔枝,因果实有酸味,故称。
出林迟:荔枝成熟晚。
钗朵盘:荔枝花。
小荔支:荔枝的别名。
番蒜摘残:摘去番蒜(葱)的茎叶。
龙眼熟:指龙眼(又名桂圆)已熟。
黄藜:黄米酒,这里泛指酒。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台湾盛夏时节的景色,通过写荔枝、龙眼等水果的生长情况和人们的生活,展现了台湾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
腥红苦李出林迟,钗朵盘兼小荔支。番蒜摘残龙眼熟,满街斜日卖黄藜。
【注释】:
腥红苦李:指荔枝,因果实有酸味,故称。
出林迟:荔枝成熟晚。
钗朵盘:荔枝花。
小荔支:荔枝的别名。
番蒜摘残:摘去番蒜(葱)的茎叶。
龙眼熟:指龙眼(又名桂圆)已熟。
黄藜:黄米酒,这里泛指酒。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台湾盛夏时节的景色,通过写荔枝、龙眼等水果的生长情况和人们的生活,展现了台湾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
【注】武乡侯:即彭玉麟(1817~1852),字雪琴,号退省,湖南衡阳人,清朝末年湘军名将。王佐之才:指辅佐君主的才能。尽瘁鞠躬:竭尽自己的力量去尽忠职守。我公:这里指作者自己。范文正: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先忧后乐:指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把个人的忧乐置之度外。噫微斯人:感叹这样的人才太少了。 【赏析】 这首诗是写给湖南巡抚卞宝云的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蹉跌游戎血战情 - 这句话描述了战场上士兵的牺牲和战争的艰苦。"蹉跌"意为跌宕,这里比喻战场的艰难和残酷。 2. 郎官念念为苍生 - “郎官”指的是古代的官员,而“念念为苍生”则表示官员们始终牵挂着百姓的安危。 3. 何妨塞却狼机口 - “狼机口”可能指的是某种可以攻击或利用的陷阱。这里的“塞却”意味着阻止或封闭。 4. 垒土新来变铁城 - “垒土”指用土堆砌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在危难时刻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坚定支持。 第1句“木城百雉海东隅”,描绘了一个坚固的城池,高大而雄伟,位于东海之滨。这里的“木城”指的是坚固的防御工事,而“百雉”则形容城墙的高度极高。这个场景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地势险要、易于防守的地方。 第2句“危难方知伟丈夫”,意味着在面临危险和困难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英勇和伟大
《台湾竹枝词》是梁启超在清末时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写南郊的风光、斜阳和法华寺,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陆与台湾之间深厚情感和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诗句: - "南郊东转路丫叉," 描述了南郊的地理环境和道路状况。 - "斜日缘成到法华," 表达了作者在斜阳下到达了法华寺。 - "暂得托身无上地," 暗示了暂时寄托于此地的美好感受。 - "小西天外见昙花," 描绘了在法华寺附近看到昙花的情景
《台湾竹枝词》是一首反映清末民初台湾文化和风情的诗作,由梁启超所作。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解读: 1. 第一首诗部分:金钱花发为郎攀,落尽金钱郎未还。 - 金钱花发为郎攀:这里的“金钱花”可能象征着爱情或财富,寓意着男子追求女子的过程。而“为郎攀”则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和爱慕。 - 落尽金钱郎未还:这句话意味着女子已经接受了男子的追求,但男子并没有因此而回报她的感情,即所谓的“郎未还”
诗句释义: 日日香泥点竹扉,一双燕子避人飞。 译文: 每天都能看到人们用香灰涂抹竹门,一对燕子在人们的视线中迅速飞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乡村的宁静生活场景,香灰是当地的一种习俗,用于驱邪和祈福。燕子在人们的视线中快速飞走,可能是为了避免被人们打扰。诗中的“村寮亦有评花处”一句,可能是指村里有人专门负责评选花种,而自己则负责春播紫薇,体现了农民的生活情趣。 日日香泥点竹扉,一双燕子避人飞。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圣人谋庶先筹富,此地全须用教先。 - 注释:圣人为了谋求百姓的福祉,首先要考虑的是富足。在这里,“此地”指的是一个地方,“全须用教”意为必须全面地教育。 - 译文:圣人为了谋求百姓的福祉,首先考虑的是让这个地方富裕起来。 2. 礼义分明廉耻重,海邦仓廪本天然。 - 注释:在这个地方(指台湾),礼仪和道义应当是明确且清晰的,廉洁和羞耻感是非常重要的
台湾竹枝词 频年海上寇张弧,香老芝龙总未诛。辛苦东宁贤太守,自捐资斧伐萑苻。 译文: 频繁的海上入侵,使得寇仇如影相随,然而像香气袅袅的老芝和龙一样强大的敌人,始终未能被铲除。我为这辛苦的东宁贤太守感到遗憾,他虽然自费人力物力去剿灭那些猖獗的盗贼,但终究无法完全消灭他们的罪恶根源。 赏析: 此诗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梁启超所作《台湾竹枝词》之一,表达了台湾与大陆血肉相连,好像一对恋人一样
注释:在这个寰中,还有另一个仙洲,多恐怕蹉跎未肯求。我想在阳光的照耀下寻找福地,鸡笼山在海东头。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台湾风光的竹枝词。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台湾岛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句“寰中更自有仙洲”,表达了诗人对台湾岛的独特魅力的赞美之情。他不仅看到了台湾的自然美景,还感受到了那里的人文气息。第二句“多恐蹉跎未肯求”,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台湾的美好向往。他担心自己的时间不够
【注释】呱呱:鸟叫声。赤子,指初生婴儿。勃溪啼:从溪中呱呱啼哭。求牧今难与古齐:现在牧童很难与古代牧童相比。五条街:即“五条巷”,为宋代成都的一条街名。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四川成都街头市井生活的竹枝词。上片前两句写街头市井中的儿童,在溪边嬉戏,啼哭不止,而他们的父亲却找不到人来喂养;下句写街头巷尾处处是弦管之声,热闹非凡。全诗用口语化的语言,把成都街头市井生活的真实情况生动地展现出来。
《台湾竹枝词》是一首反映清末民初台湾文化和风情的诗作,由梁启超所作。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解读: 1. 第一首诗部分:金钱花发为郎攀,落尽金钱郎未还。 - 金钱花发为郎攀:这里的“金钱花”可能象征着爱情或财富,寓意着男子追求女子的过程。而“为郎攀”则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和爱慕。 - 落尽金钱郎未还:这句话意味着女子已经接受了男子的追求,但男子并没有因此而回报她的感情,即所谓的“郎未还”
【注释】: 1. 木棉:又称红棉、相思树,原产东南亚,后传入中国。2. 海边:指台湾的沿海地区。3. 纤纤:形容女子细长白皙。4. 姊妹:指妻子和女儿。5. 刀剪样:指用剪刀裁制的衣服。6. 侬:你。7. 红肉映轻罗:红色的肉色衬托着轻薄的罗裙。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台湾妇女生活的竹枝词。诗中通过描绘她们种棉、做衣服、缝衣的情景,展现了她们勤劳善良的品性;同时也反映了她们的生活艰辛
【注释】 1. 竹枝词:唐以来流行于四川的民歌,后传至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歌词多以七言绝句形式写成,内容多反映人民生活。 2. 叠雪霏霏:形容雪花纷纷飘落的样子。 3. 轻衫团扇坠珠香:轻衫,即薄而柔软的衣料;团扇,圆形扇子;坠,指挂在颈上或衣带上的装饰品。这里指妇女佩戴的头饰和颈饰。 4. 儿家夫婿:指妻子的情人。 5. 怜温软:怜爱娇柔温暖。 6. 乱剪春纱含裤裆
午盘堆遍地波罗,粒粒鸡心已破窠。凤尾萧疏纤子落,一肩绿箬倩蛮婆。 注释:中午时分,满地都是菠萝,菠萝里的籽已经破裂,露出里面的果仁;菠萝的叶子稀疏,细小的叶子纷纷落下,一片凄凉的景象。一个壮年男子扛着一筐青竹笠子,在田间劳作,被娇媚的农妇所吸引。 赏析:此诗是一首描写农事生活的诗歌。首句“午盘堆遍地波罗”描绘了中午时刻农田里丰收的场景,“波罗”是菠萝的别称,象征着丰硕的成果
【赏析】 竹枝词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民歌体诗,以七字句为主,多用比兴、重章、双关等手法。本诗的作者没有留下姓名,从内容看,当是清代诗人所为。 台湾竹枝词共八首,其中第二首最为著名。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押平声韵(入声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易记。 这首诗的第一句“豆荚花开落地生”,意思是说:在豆荚开花时,它就会落地生根生长。这里用花落生根的比喻,说明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的基础之上
注释:蔗尾发出秋天的声音,万户人家的炊烟煮糖作糖饧。甘蔗枯萎也不怕,一整个春天的薪炭直到秋天的晴天。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台湾农村秋收季节的生活画面。首句“萧萧蔗尾起秋声”,以听觉形象地写出了甘蔗成熟时节的丰收景象;第二句“万灶甜浆煮作饧”,则具体描绘了农民们忙于制作糖饧的场景,突出了劳动的艰辛;第三句“枯槁莫嫌同嚼蜡”,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艰苦生活的同情和理解,同时也暗示了农民们的坚韧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