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挑动黄河岸,汝颍蕲黄先作乱。
二十四郡无平原,守臣望风如鼠窜。
谁欤健者忠宣公,孤城血战波涛中。
江淮蔽障岂敢必,尺寸亦以完吾忠。
清水塘边公死处,血化为磷香入土。
墓门松柏风萧萧,行人泪滴秋江雨。
同志惟闻泰与李,元室科名三人耳。
𤾂城何似石头城,千载宁为袁粲死。
太仆当年最有名,可怜国史竟无成。
寺僧真误乃公事,白发兴朝闻履声。
安庆谒余忠宣公墓
石人挑动黄河岸,汝颍蕲黄先作乱。二十四郡无平原,守臣望风如鼠窜。
谁欤健者忠宣公,孤城血战波涛中。江淮蔽障岂敢必,尺寸亦以完吾忠。
清水塘边公死处,血化为磷香入土。墓门松柏风萧萧,行人泪滴秋江雨。
同志惟闻泰与李,元室科名三人耳。𤾂城何似石头城,千载宁为袁粲死。
太仆当年最有名,可怜国史竟无成。寺僧真误乃公事,白发兴朝闻履声。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石人挑起黄河之水冲向黄河岸的景象,紧接着提到汝、颍、蕲、黄四地首先发生叛乱,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不安。接着表达了对于忠诚之士的赞美,他们在战争中孤军奋战,即使面对强大的对手也毫不退缩,他们的英勇战斗如同在波涛中坚守一座孤城。
第三句“江淮蔽障岂敢必,尺寸亦以完吾忠。”表明了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也绝不放弃自己的职责和忠诚,哪怕是微小的努力,也要确保自己的信念得以保全。
第四句“清水塘边公死处”则提到了忠宣公(指历史上的人物)的墓地位于清水塘边,而“血化为磷香入土”则描绘了对这位英雄的怀念之情,他的鲜血化作香气融入土壤之中,表达了对其忠诚与牺牲的深切缅怀。
最后几句“寺僧真误乃公事,白发兴朝闻履声。”反映了诗人对历史记录者的质疑,认为那些记录历史的僧人并不了解真实的情况。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过往历史的感慨,感叹时光流转,许多英雄人物早已消逝,只留下了后人的回忆和叹息。
这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历史感的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颂和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忠诚和英雄主义的敬仰与怀念。诗中的语言简练而有力,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