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山,远在焉支之西千余里,金城城外安有此。
隋人不学误题名,清秋九日策马来,登高远望赤雄哉。
是非往迹何足问,对此茫茫且举杯。持螯饮酒歌慨慷,置身如在青天上。
俯视秦川一气中,万里关河何莽苍。丈夫未得际风云,低头矮屋日论文。
祭酒书生封侯相,功名何必三将军。四顾踌躇忽不乐,满目哀鸿在林薄。
已费司农百万钱,诸君何以忧民瘼。南望况有欃与枪,洞庭两岸纷屯营。
黄河之水滚滚从东去,安得挽入湖湘洗甲兵。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下面是诗句和译文:
九日登皋兰山作
皋兰山,远在焉支之西千余里,金城城外安有此。
隋人不学误题名,清秋九日策马来,登高远望赤雄哉。
是非往迹何足问,对此茫茫且举杯。持螯饮酒歌慨慷,置身如在青天上。
俯视秦川一气中,万里关河何莽苍。丈夫未得际风云,低头矮屋日论文。
祭酒书生封侯相,功名何必三将军。四顾踌躇忽不乐,满目哀鸿在林薄。
已费司农百万钱,诸君何以忧民瘼。南望况有欃与枪,洞庭两岸纷屯营。
黄河之水滚滚从东去,安得挽入湖湘洗甲兵。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作者登皋兰山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
首句“皋兰山,远在焉支之西千余里,金城城外安有此。”交代了地点和时间。皋兰山位于焉支山之西千余里的金城城外,这是一个遥远的地方。
次句“隋人不学误题名,清秋九日策马来,登高远望赤雄哉。”批评了隋炀帝的昏庸无能,讽刺了那些不识时务的人。这里用到了典故“九日登高”的传说。据说在古代,人们在重阳节会登高望远,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而隋炀帝却因为荒淫无度而被百姓所唾弃,这不禁让人感叹世事沧桑、人事更替。
第三句“是非往迹何足问,对此茫茫且举杯。”表示作者对过去的事情不再关心,而是要珍惜眼前的时光。这里的“茫茫”二字形容了作者的心情,他感到自己如同置身于茫茫大海之中,无法自拔。因此,他要举起酒杯,与朋友们共饮一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慨和无奈。
接下来的句子“持螯饮酒歌慨慷,置身如在青天上。”描述了作者饮酒吟诗的豪情壮志。这里使用了成语“挥洒自如”,形容作者喝酒吟诗时的状态非常自然,没有任何拘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态度。
最后几联则抒发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的担忧。“俯视秦川一气中,万里关河何莽苍。”这句诗意味着作者俯瞰着辽阔的秦川大地,只见一条条蜿蜒曲折的河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然而,这些河流却显得如此苍茫、无垠,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宏伟。“丈夫未得际风云,低头矮屋日论文。”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未能把握机遇的遗憾和无奈。他认为自己像是一个低着头的矮屋中的读书人一样,每天只能沉迷于书本知识而无法触及到真正的世界。“祭酒书生封侯相,功名何必三将军。”这句诗则是对那些只追求名利而不注重实际能力的人的讽刺。他们认为只要拥有一定的官职和地位就可以功成名就,但这种观念是不切实际的。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皋兰山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评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担忧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同时,诗歌也体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