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微茫接远天,山光水色两悠然。
风尘不到烟萝里,云月时来梵座前。
僧影独依幽涧树,钟声疑上夕阳船。
相看举世同蕉鹿,三叹孤峰仰昔贤。
【注释】
- 登圌山:登上圌山。圌山,即现在的江苏如皋境内的狼山上的一个山峰。2. 极目:放眼远望。极,尽。3. 悠然:闲适、自在的样子。4. 烟萝:指山中的烟雾缭绕的树木,萝,一种蔓生植物,这里代指山林。5. 梵座:佛教徒供奉佛像的地方,这里泛指寺庙。6. 相看:相互看着。7. 蕉鹿:传说中人面马身的动物,比喻那些不自量力的人。8. 仰昔贤:仰望古代贤人。9. 三叹:反复叹息。10. 孤峰:孤立的山峰。11. 昔贤:古代的贤人。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学者王世贞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极目微茫接远天”,诗人站在山顶,放眼望去,只见远方的天际线与眼前的景色相接,形成了一幅无边无际的画面。这里的“微茫”二字,既形容了视线的模糊不清,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困惑。
次句“山光水色两悠然”,诗人继续描绘自己的所见所感,只见群山环抱之中,水流潺潺而过,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和谐。这里的“悠然”二字,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宁静美好,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超脱与自由。
第三句“风尘不到烟萝里”,诗人进一步描绘自己所处的环境,只见山中的烟雾缭绕,仿佛与世隔绝,不受外界的纷扰与干扰。这里的“烟萝”二字,既是对山林环境的描绘,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超然与宁静。
第四句“云月时来梵座前”,诗人又回到了现实,只见天上的云彩和月亮时而出现在寺庙的前面,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这里的“梵座”二字,既指佛教寺庙,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信仰与追求。
第五句“僧影独依幽涧树”,诗人又描绘了自己与僧人相遇的场景,只见僧人独自依偎在幽深的山谷里的一棵树旁。这里的“僧影”二字,既描述了僧人的形象,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寻求。
第六句“钟声疑上夕阳船”,诗人又回到了现实的生活中,只见夕阳下有渔船传来悠扬的钟声。这里的“夕阳船”三个字,既描绘了渔船的景象,也寓意着诗人生活的平淡与安逸。
第七句“相看举世同蕉鹿,三叹孤峰仰昔贤”,诗人最后感叹世人都像那匹夫之勇、妄自尊大的“蕉鹿”,而自己则仰望古代的贤人,感叹他们的智慧与胸怀。这里的“蕉鹿”二字,既指那些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也暗指自己内心的反思与批判;而“仰昔贤”三个字,则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人的敬仰之情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整首诗歌以描绘山水景色为主题,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超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古代贤人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