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壁篆瘦虫啾啾,有约不来吟独愁。
纤云无痕碧落净,冰轮照出良中秋。
排户褰裳蹈我影,满街光景自异境。
家家祭坛供豚醪,爆竹声迸纸灰冷。
城楼高攀承恩门,女墙凹凸连郊原。
离离万瓦露凝白,清笳一声风旆翻。
南望台南云漠漠,彼胡为者恣威虐。
雷霆精锐自天降,游魂不日就擒缚。
东望瀛州波漫漫,吟社群隽登楼观。
观月万里思我不,醉拥诗城应罄欢。
俱我在者只明月,清光依依照须发。
欲语羁怀默不应,云梯百尺玉蟾窟。
此时不醉恨何如,急叩门西尘里居。
友终不来夜已半,绍兴醇酒澹水鱼。
举杯邀月月更白,拔剑砍空空愈碧。
草贼出没羽檄频,电飞羽驰台北驿。
【赏析】
此诗作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诗人登城楼远眺,触景生情,抒发感慨。
前六句描写登城楼所见之景。“苔壁篆瘦虫啾啾”写城楼苔藓剥落,壁上的篆书字迹已变得干瘪,只有虫鸟在唧唧地叫着。“有约不来吟独愁”,诗人独自登高,没有友人相陪,只能独自凭吊,于是感到孤独和忧愁。这两句是点题的,说明诗人登上城楼的原因。接着写“纤云无痕碧落净,冰轮照出良中秋”。纤云无踪,天清如镜;冰轮当空,明月皎皎,秋夜明朗。诗人登临城楼,看到这样美好的景色,不由得产生了愉悦的心情。后四句写自己凭阑远眺时的所见所感。“排户褰裳蹈我影,满街光景自异境”,诗人仿佛觉得自己也成了这异乡的一员,与街上的人们一样,都是游魂,都在这异乡里徘徊。“家家祭坛供豚醪,爆竹声迸纸灰冷”,诗人看到每家每户都燃放爆竹,祭奠先人,而爆竹声声,纸灰飞扬,又使诗人想起了家乡亲人,更加感到思家的哀愁。“城楼高攀承恩门,女墙凹凸连郊原”两句,诗人描绘了城楼上的宏伟气象,以及城墙上女墙的起伏形状。“离离万瓦露凝白,清笳一声风旆翻”,诗人站在城楼上远望远方,只见无数屋舍万瓦千叠,露出一片白色的屋顶。风吹过旌旗,旗帜随风翻飞。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城楼上,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最后四句写诗人在登高眺望时的心情和感想。“南望台南云漠漠,彼胡为者恣威虐”,诗人望着南方的天空,只见云遮雾蔽。“彼胡为者”指南宋朝廷,这里用反问的语气谴责统治者的横暴。“雷霆精锐自天降,游魂不日就擒缚”,诗人想象天上的雷霆精锐从天上降下来,将那些横行霸道的盗贼们统统捉拿归案。“东望瀛州波漫漫,吟社群隽登楼观”,诗人想到东南方向的瀛洲,那里波涛汹涌,十分壮观。“吟社”即诗人所创立的诗词聚会之地。“观月万里思我不,醉拥诗城应罄欢”,诗人在登高眺望时,不禁想起自己正在外地漂泊,对故乡充满了思念之情。他想到自己正醉醺醺地拥抱这座诗歌之城,应该尽情畅饮一番才对。“俱我在者只明月,清光依依照须发”,“俱我在者”指同游此地的人们。“只明月”指自己。“清光依依照须发”,诗人想到自己虽然鬓发斑白,但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继续从事诗词创作,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这首诗以登城楼为题,实际上是一首七言古诗。作者通过登城楼远眺这一动作,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志趣抱负。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构思巧妙,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