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月高悬不夜城,灯辉万井庆升平。
臣民语和嵩山语,喧笑声连爆竹声。
火树拂云飞赤凤,琪花满地落丹英。
金吾弛禁欢游剧,载路笙歌直到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味道的《元夕》节选,全诗原文如下:
皓月高悬不夜城,灯辉万井庆升平。
臣民语和嵩山语,喧笑声连爆竹声。
火树拂云飞赤凤,琪花满地落丹英。
金吾弛禁欢游剧,载路笙歌直到明。
注释
- 皓月高悬不夜城: 明亮的月亮高高挂在天空中,照亮整个城市,象征着平安、和谐。
- 灯辉万井庆升平: 万家灯火辉煌,庆祝和平的到来。
- 臣民语和嵩山语: 指百姓与帝王之间的交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与统一。
- 喧笑声连爆竹声: 人们互相交谈,笑声响彻云霄,伴随着爆竹的响声,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 火树拂云飞赤凤: 如同燃烧的火焰般绚烂夺目的花树在空中飞舞,象征着繁荣昌盛和吉祥如意。
- 琪花满地落丹英: 地面上盛开着美丽的琪花,花瓣如丹珠般晶莹剔透。
- 金吾弛禁欢游剧: 解除了夜间巡逻的禁令,允许人们自由游玩,享受欢乐的时光。
- 载路笙歌直到明: 街头巷尾都回荡着欢快的音乐声,一直到天亮。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元夕之夜繁华景象的诗作,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宁和社会繁荣的赞美之情。首句以“皓月高悬”开篇,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祥和的氛围;接着以“灯辉万井庆升平”描绘了节日夜晚的热闹场景,人们聚集在一起庆祝国家的安定与和平。
诗中还巧妙地使用了“臣民语和嵩山语”这一形象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展现了百姓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喧笑声连爆竹声”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节日夜晚的热烈气氛,人们欢声笑语中伴随着爆竹的轰鸣,营造出一种喜庆和欢乐的氛围。
最后一句“载路笙歌直到明”,更是将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不仅展示了人们在节日之夜的自由自在,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美好时光的珍惜和留恋。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节日夜晚的描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