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日卓立,七岁赋《高轩》。坐使父执敬,不随群儿奔。
大母夙钟爱,朝夕侍笑言。称觞拜我后,戏彩舞我前。
束发就家塾,发愤尝忘餐。读书满数箧,有作成一编。
前年忽夭折,思之痛万千。秋风感我心,竟夕声悲酸。
汝弟始扶床,是时方熟眠。纵复能成立,迟汝十一年。
【注释】
- 有子:我有一个儿子。卓立:指儿子的品行高尚,志向远大。2. 七岁赋:《高轩》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3. 坐使:因为。父执:指父亲的朋友。4. 不随群儿奔:意谓不随众儿童嬉戏。5. 大母:指母亲。夙钟:早先就已听到钟声。6. 称觞:举杯。拜:叩头敬酒。后:指妻子死后的母亲。7. 戏彩:古代婚礼,新郎新娘互相致赠彩物,称为“戏彩”。8. 束发:束头发,即束发成髻,古代读书人开始学习时的一种打扮。9. 家塾:私塾。10. 发愤:发奋图强。11. 数箧:几箱子。12. 成:完成。编:文集。13. 前年:去年。14. 秋风:这里指秋天的凉风。感:触动。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回忆其弟韩秋在世时的情景和抒发思念之情。全诗四段,前三段写弟韩秋的为人及生活,第四段写对弟韩秋的思念。诗中通过描绘弟弟小时候的美好形象和生活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其弟深深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第一段:“有子日卓立,七岁赋《高轩》。坐使父执敬,不随群儿奔。”
此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韩秋的卓越形象。他的才华横溢,令人敬仰,与那些庸俗的人形成鲜明对比。他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品德高尚,因此受到父亲的尊重和爱戴。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跟随父母四处奔波,而是过着宁静的生活。
第二段:“大母夙钟爱,朝夕侍笑言。称觞拜我后,戏彩舞我前。”
此句描述了韩秋的母亲对他的疼爱。她早早就开始教导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并且时刻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关爱和支持。她还经常和他一起玩耍,给他带来欢笑和快乐。
第三段:“束发就家塾,发愤尝忘餐。读书满数箧,有作成一编。”
此句描绘了韩秋勤奋学习的情景。他从小就立志成为有用的人才,因此刻苦学习,从不放松。他常常废寝忘食地读书,以至于忘记了吃饭。他的书房里堆满了书籍,其中有许多是他辛勤学习的成果。
第四段:“前年忽夭折,思之痛万千。秋风感我心,竟夕声悲酸。”
此句反映了诗人对韩秋突然去世的悲痛。他回忆起与弟弟共度的美好时光,感到无比悲伤和遗憾。秋天的凉风吹拂着他的心,使他无法平静下来。他整晚都在思念着弟弟,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最后一段:“汝弟始扶床,是时方熟眠。纵复能成立,迟汝十一年。”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韩秋未来的担忧。他担心自己的弟弟长大后不能独立生活,需要有人照顾。即使他能长大成人,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成熟和自立。这表达了他对弟弟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