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荔裳方伯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不读书》,全诗如下:
进士不读《史记》
宋荔裳方伯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
- 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的高级官员,即“贡士”出身,通过考试后被朝廷录用成为官员。
- 宋荔裳方伯:指宋代的一位名叫宋荔裳的方伯。
- 塾:古代私塾,是私人设立的学校。
- 甲榜:科举考试中成绩最优秀的考生,通常称为”状元”或”探花”等。
- 太史公:司马迁,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曾为西汉时期的太史令。
- 汉太史:汉代太史,指司马迁本人。
- 科进士:科考中的优秀考生,与“甲榜”相对,指通过科考而成为进士的人。
- 佳:好的意思。
- 益:好处、益处。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年轻的学生在私塾读书的场景。他遇到了一位自称是汉代太史公的人,询问对方是否读过《史记》。对方回答称自己是汉代的太史,而不是现代的进士。于是,年轻人拿起书阅读了几页,但很快就丢弃了。他认为这些内容并不好,因此没有从中学到任何有益的知识。最后,他昂首阔步地离开了。
这首诗通过一个简单的场景,展示了年轻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他虽然遇到了自称是古代历史大师的人,但实际上却未能从中获得真正的学问。这种反差体现了当时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困境,以及他们对传统学问的误解和浅薄理解。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