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一一的都答应着。只见一个丫鬟来回:“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王夫人忙携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宽夹道。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的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后有一半大门,小小一所房室。王夫人笑指向黛玉道:“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诗句
第一句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这句诗描述了贾雨村因为某种原因得到了官职的恢复,而林黛玉为了父亲的事业,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京城。
第二句
“黛玉一一的都答应着”
黛玉对贾雨村的话语表示同意。
第三句
“只见一个丫鬟来回:’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
这句反映了贾府的日常安排,丫鬟负责通知老太太晚饭时间。
第四句
“王夫人忙携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宽夹道。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的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后有一半大门,小小一所房室。”
描绘了王夫人带着黛玉从后门出去的画面,以及贾府的布局和环境。
第五至第八句
分别对应了贾母、王夫人、李氏、熙凤和黛玉的动作。这些句子详细描述了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动作。
第九句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
展示了贾母独自坐在榻上,而凤姐则邀请黛玉坐下的场景。
第十句
“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
描述了黛玉最终接受座位并坐下,同时其他人也陆续就座。
第十一至第二十一句
描述了迎春、探春、惜春三人依次就座的情况,以及李、凤二人在旁边布让的细节。
第二十二句
“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这段讲述了黛玉如何适应贾府的饮食文化,包括饭后漱口的习惯,以及她如何逐渐适应这里的饮食方式。
第二十三句
“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
贾母让其他的人去休息,自己则和王夫人聊了一会儿天。
结尾部分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这段对话揭示了贾母对黛玉的教育方式和对读书的看法。
注释与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述,展现了贾府的日常生活以及黛玉适应新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过程。黛玉的形象从一个单纯的女孩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规则和家族规矩的人。此外,诗中对贾府环境的描写也体现了其丰富的生活细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