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一个名唤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儿跟着贾珍过活,如今长了十六岁,比贾蓉生的还风流俊俏。他弟兄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因此不知又有什么小人诟谇谣诼之词。贾珍想亦风闻得些口声不大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如今竟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这贾蔷外相既美,内性又聪明,虽然应名来上学,亦不过虚掩眼目而已。仍是斗鸡走狗,赏花玩柳。总恃上有贾珍溺爱,下有贾蓉匡助,因此族人谁敢来触逆于他。他既和贾蓉最好,今见有人欺负秦钟,如何肯依?如今自己要挺身出来报不平,心中却忖度一番,想道:“金荣贾瑞一干人,都是薛大叔的相知,向日我又与薛大叔相好,倘或我一出头,他们告诉了老薛,我们岂不伤和气?待要不管,如此谣言,说的大家没趣。如今何不用计制伏,又止息口声,又伤不了脸面。”想毕,也装作出小恭,走至外面,悄悄的把跟宝玉的书童名唤茗烟者唤到身边,如此这般,调拨他几句。
诗句:
他弟兄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因此不知又有什么小人诟谇谣诼之词。
贾珍想亦风闻得些口声不大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如今竟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
这贾蔷外相既美,内性又聪明,虽然应名来上学,亦不过虚掩眼目而已。
仍是斗鸡走狗,赏花玩柳。总恃上有贾珍溺爱,下有贾蓉匡助,因此族人谁敢来触逆于他。
他既和贾蓉最好,今见有人欺负秦钟,如何肯依?
如今自己要挺身出来报不平,心中却忖度一番,想道:“金荣贾瑞一干人,都是薛大叔的相知,向日我又与薛大叔相好,倘或我一出头,他们告诉了老薛,我们岂不伤和气?待要不管,如此谣言,说的大家没趣。
如今何不用计制伏,又止息口声,又伤不了脸面。”想毕,也装作出小恭,走至外面,悄悄的把跟宝玉的书童名唤茗烟者唤到身边,如此这般,调拨他几句。
译文:
- 原来这一个名叫贾蔷的年轻人是贾府正派的孙子,父母早逝,从小跟随贾珍过活,现在已经十六岁了,比贾蓉还要英俊。他和贾蓉关系最好,常常在一起。
- 在宁府里有很多闲杂人员,这些没有地位的仆人常常制造谣言诽谤主人,因此不知道又会有什么小人诋毁贾蔷。
- 贾珍听说了一些事情后,为了避免引起别人的怀疑,决定将贾蔷分给他一套自己的房子,让他自己去住并自立门户。
- 贾蔷外表英俊且聪明机智,虽然应该去学校学习,但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面目。
- 贾蔷总是喜欢斗鸡、遛狗、赏花、玩耍。因为他得到贾珍和贾蓉的保护,所以没有人敢得罪他。
- 当贾蔷看到秦钟被欺负时,他怎么能袖手旁观?他想出了一个计划来报复这种不公正的行为,同时也不想让这件事影响到家族的和谐。
- 他假装恭敬地去外面寻找他的书童茗烟,并告诉他自己的计划。
注释:
- “应名”:这里指按照名字去上学。
- “实掩”:掩饰,假装。
- “薛大叔”:薛宝钗的父亲,薛蟠(薛蟠是贾宝玉的堂兄)的母亲,贾家亲戚之一。
- “风闻得”:听说。
- “避些嫌疑”:为了避免引起别人的怀疑。
- “分给”:分配给,这里是给贾蔷一套房子的意思。
- “自去立门户”:自己出去建立自己的家庭。
- “斗鸡走狗”:斗鸡,即斗鸡游戏;走狗,即骑马追逐犬类动物的游戏。通常用来形容生活荒淫无度。
- “伤和气”:损害和睦的气氛。
- “挺身”:站出来。
- “调拨”:暗中操纵或影响。
- “小恭”:表示谦卑的样子。
- “薛大叔相知”:指的是和薛姨妈(薛蟠的母亲)有交情的人。
- “金荣贾瑞”:这两个人都是贾府中的仆人,经常造谣生事。
- “薛大叔相好”:薛姨妈和贾宝玉的祖母王夫人关系很好。
- “挺身”:站出来承担责任。
- “止息”:停止传播谣言。
- “止伤了脸面”: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而损害自己的名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贾蔷这个角色的成长过程和他处理问题的方式。通过对比他的外表和内心世界,诗揭示了一个年轻、聪明、有抱负的人物形象,他不仅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且关心家族的和谐。此外,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以及人物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整体上,诗歌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