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眷念切爱之心,刻未能忘。前日贾政闻塾师背后赞宝玉偏才尽有,贾政未信,适巧遇园已落成,令其题撰,聊一试其情思之清浊。其所拟之匾联虽非妙句,在幼童为之,亦或可取。即另使名公大笔为之,固不费难,然想来倒不如这本家风味有趣。更使贾妃见之,知系其爱弟所为,亦或不负其素日切望之意。因有这段原委,故此竟用了宝玉所题之联额。那日虽未曾题完,后来亦曾补拟。
诗句:
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眷念切爱之心,刻未能忘。前日贾政闻塾师背后赞宝玉偏才尽有,贾政未信,适巧遇园已落成,令其题撰,聊一试其情思之清浊。其所拟之匾联虽非妙句,在幼童为之,亦或可取。即另使名公大笔为之,固不费难,然想来倒不如这本家风味有趣。更使贾妃见之,知系其爱弟所为,亦或不负其素日切望之意。因有这段原委,故此竟用了宝玉所题之联额。那日虽未曾题完,后来亦曾补拟。
译文:
当时贾妃还未进宫的时候,她从小就被贾母抚养教育。后来贾妃多了个弟弟宝玉,贾妃是姐姐,宝玉的弟弟,贾妃心里一直惦记着母亲年纪大了,才有了这个弟弟,所以很疼爱宝玉,和弟弟们的待遇不一样。而且和贾妃一起跟着祖母长大,没有离开过。那宝玉还没有上学的时候,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几本书、几千字在肚子里了。虽然他和贾妃的名分是姐弟,但是他的情状像母子一样。自从进宫之后,他经常带着信给父母说:“一定要好好地抚养他,不严格就不能成为有用之人,过于严格可能会引起父母的忧虑。”对宝玉的思念之情,一刻也忘不了。前些日子贾政听到塾师在背后称赞宝玉的才能超过一般的人,但贾政不相信,正好遇到花园已经建成了,就让他来写一篇,想看看他对诗词文章的理解如何。虽然他写的匾联并不高明,但是在小孩子的笔下也可以算是不错的。即使请其他有名的文人来重写,也不会太难,但是想来还是这本家的风味更加有趣。更让贾妃知道这是她的爱弟所作,也许能符合她一贯的期望。所以最后就用宝玉所写的匾联作为这个园子的名字。那天虽然没有写完,后来又补拟过。
注释:
- “当日” - 这里指的是贾妃尚未进入皇宫之前的日子。
- “自幼” - 从贾妃出生时就开始了。
- “贾母教养” - 指贾妃由她的母亲贾母抚养教育长大。
- “长姊” - 指贾妃是大姐。
- “弱弟” - 指宝玉年纪小。
- “怜爱” - 表示对宝玉的疼爱。
- “教” - 教导的意思。
- “手引口传” - 指贾妃亲自指导并教导宝玉读书识字。
- “腹内” - 肚子里。
- “偏才” - 特别擅长某种才能。
- “不严” - 不严格要求。
- “过严” - 过于严格。
- “眷念切爱” - 十分牵挂和喜爱。
- “庶几” - 差不多的意思。
- “本家” - 指家族中的人。
- “趣” - 趣味、风格。
- “用” - 使用、采用。
- “原委” - 事情的原委。
- “故” - 所以。
- “辄” - 就。
- “题撰” - 书写、创作。
- “清浊” - 指诗文的水平好坏。
- “坊邻” - 街坊邻里。
- “未免” - 可能。
- “不肖” - 不好。
- “无异” - 相似。
- “本家风味” - 家族特有的风格或特色。
- “幸” - 幸运的是。
- “负” - 辜负。
- “素日切望” - 平时的愿望。
- “归省庆元宵” - 归乡探亲庆祝元宵节。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贾妃从小被贾母抚养教育,以及她在宫中的怀念和对宝玉的关爱。同时展现了她对宝玉的喜爱和期望,以及对他的才华的认可和鼓励。诗中还描绘了宝玉在童年时代就被贾妃亲手传授知识、培养感情的情景,以及贾妃对他未来的寄望。整体来看,这首诗表达了对家庭亲情的赞美和对兄弟姐妹之间情感纽带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