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越发感激不尽,过来又千恩万谢的辞了凤姐儿,过贾母这一边睡了一夜,次早梳洗了就要告辞。因贾母欠安,众人都过来请安,出去传请大夫。一时婆子回大夫来了。老妈妈请贾母进幔子去坐。贾母道:“我也老了,那里养不出那阿物儿来,还怕他不成!不要放幔子,就这样瞧罢。”众婆子听了,便拿过一张小桌来,放下一个小枕头,便命人请。
一时只见贾珍,贾琏,贾蓉三个人将王太医领来。王太医不敢走甬路,只走旁阶,跟着贾珍到了阶矶上。早有两个婆子在两边打起帘子,两个婆子在前导引进去,又见宝玉迎了出来。只见贾母穿着青皱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端坐在榻上,两边四个未留头的小丫鬟都拿着蝇帚漱盂等物,又有五六个老嬷嬷雁翅摆在两旁,碧纱橱后隐隐约约有许多穿红着绿戴宝簪珠的人。王太医便不敢抬头,忙上来请了安。贾母见他穿着六品服色,便知御医了,也便含笑问:“供奉好?”因问贾珍:“这位供奉贵姓?”贾珍等忙回:“姓王”。贾母道:“当日太医院正堂王君效,好脉息。”王太医忙躬身低头,含笑回说:“那是晚晚生家叔祖。”贾母听了,笑道:“原来这样,也是世交了。”一面说,一面慢慢的伸手放在小枕上。老嬷嬷端着一张小杌:连忙放在小桌前,略偏些。王太医便屈一膝坐下,歪着头诊了半日,又诊了那只手,忙欠身低头退出。贾母笑说:“劳动了。珍儿让出去好生看茶。”
这首诗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我们要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主题。这是在描述贾母与王太医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以及贾母对王太医的赞赏和信任。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贾母的智慧、善良和对他人的信任与尊重。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 刘姥姥越发感激不尽:这里的“刘姥姥”是指贾府中的一位女仆,她因为被贾母照顾而感到感激。这句话表达了刘姥姥对贾母的感激之情。
- 过来又千恩万谢的辞了凤姐儿:这里的“凤姐儿”是指王熙凤,贾府中的一位管家,也是贾宝玉的母亲。这句话表达了刘姥姥对王熙凤的帮助表示感谢。
- 过贾母这一边睡了一夜:“这边”指贾母的房间,这里表示刘姥姥已经来到贾母房间,并在那里度过一晚。
- 次早梳洗了就要告辞:“次早”指的是第二天早上,这里表示刘姥姥在贾母那里度过了一晚之后,准备离开。
- 因贾母欠安,众人都过来请安,出去传请大夫:这里描述了一种情景,即因为贾母身体不适,家中的人都过来问候和关心她,甚至有人出门去请医生。
- 一时只见贾珍,贾琏,贾蓉三个人将王太医领来:这里的“三人”指的是贾珍、贾琏和贾蓉,他们带领王太医前来。这里暗示了贾府中的重要人物都在关注此事。
- 王太医不敢走甬路,只走旁阶:这句话描绘了王太医谨慎的态度,他不敢直接走上主路,而是选择沿着一旁的阶梯行走。
- 跟着贾珍到了阶矶上:这里的“阶矶”是一种建筑结构,台阶上的平台。王太医跟着贾珍走到了这个平台上。
- 早有两个婆子在两边打起帘子:这里的“两边”指的是台阶的两边,而“两个婆子”则是为王太医服务的仆人。他们正在为王太医拉开帘子以便进入。
- 两个婆子在前导引进去,又见宝玉迎了出来:这里描述了两个仆人在前面引导王太医进入,而宝玉则是迎接的人。
- 只见贾母穿着青皱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这里的“贾母”指的是贾府中的老太太,也就是贾母本人。她穿着一件青色的羊皮褂子,上面绣着一斗珍珠。
- 端坐在榻上:这里的“榻”指的是床上的床榻,贾母正坐在那里。
- 两边四个未留头的小丫鬟都拿着蝇帚漱盂等物:这里的“未留头”指的是小丫鬟们的头发没有梳理整齐,而她们手里拿着的物品包括蝇帚、漱口杯等家务用品。
- 又有五六个老嬷嬷雁翅摆在两旁:这里的“老嬷嬷”指的是贾府中的老年仆人,她们排列在两旁。
- 碧纱橱后隐隐约约有许多穿红着绿戴宝簪珠的人:这里的“碧纱橱”指的是一个装饰精美的屏风,而“宝簪珠”则是指珠宝首饰。这里描绘了一个华丽而庄重的环境,充满了贵族气息。
- 王太医便不敢抬头,忙上来请了安:这句话描绘了王太医在看到贾母时,由于尊敬和敬畏而不敢抬头,只能匆忙上前行礼致敬。
- 贾母见他穿着六品服色,便知御医了,也便含笑问:“供奉好?”:这里的“供奉”指的是王太医,“六品服色”指的是王太医的官服等级。贾母通过这些细节来判断王太医的身份,并以此为契机与他交谈。
- 因问贾珍:“这位供奉贵姓?”:这里提到了贾珍,他是贾府中的一名重要人物。贾母借此机会询问王太医的姓氏。
- 贾珍等忙回:“姓王。”贾母道:“当日太医院正堂王君效,好脉息。”:这里的“王君效”指的是王太医的父亲,而“好脉息”则是指王太医医术高超。贾母称赞他的医术,并回忆起父亲王君效的好名声。
- 王太医忙躬身低头,含笑回说:“那是晚晚生家叔祖。”贾母听了,笑道:“原来这样,也是世交了。”一面说,一面慢慢的伸手放在小枕上。老嬷嬷端着一张小杌:连忙放在小桌前,略偏些。王太医便屈一膝坐下,歪着头诊了半日,又诊了那只手,忙欠身低头退出。贾母笑说:“劳动了。珍儿让出去好生看茶。”:这里描绘了王太医在贾母面前恭敬地坐下进行诊治的场景。贾母通过这个动作和话语表达了对王太医的赞赏和信任。
这首诗通过对贾母与王太医之间互动的描述,展现了贾母的智慧、善良和对他人的信任与尊重。同时,也反映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