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闻麝月悄问道:“你怎么就得了的?”平儿道:“那日洗手时不见了,二奶奶就不许吵嚷,出了园子,即刻就传给园里各处的妈妈们小心查访。我们只疑惑邢姑娘的丫头,本来又穷,只怕小孩子家没见过,拿了起来也是有的。再不料定是你们这里的。幸而二奶奶没有在屋里,你们这里的宋妈妈去了,拿着这支镯子,说是小丫头子坠儿偷起来的,被他看见,来回二奶奶的。我赶着忙接了镯子,想了一想:宝玉是偏在你们身上留心用意,争胜要强的,那一年有一个良儿偷玉,刚冷了一二年间,还有人提起来趁愿,这会子又跑出一个偷金子的来了。而且更偷到街坊家去了。偏是他这样,偏是他的人打嘴。所以我倒忙叮咛宋妈,千万别告诉宝玉,只当没有这事,别和一个人提起。第二件,老太太,太太听了也生气。三则袭人和你们也不好看。所以我回二奶奶,只说:‘我往大奶奶那里去的,谁知镯子褪了口,丢在草根底下,雪深了没看见。今儿雪化尽了,黄澄澄的映着日头,还在那里呢,我就拣了起来。’二奶奶也就信了,所以我来告诉你们。你们以后防着他些,别使唤他到别处去。等袭人回来,你们商议着,变个法子打发出去就完了。”麝月道:“这小娼妇也见过些东西,怎么这么眼皮子浅。”平儿道:“究竟这镯子能多少重,原是二奶奶说的,这叫做‘虾须镯’,倒是这颗珠子还罢了。晴雯那蹄子是块爆炭,要告诉了他,他是忍不住的。一时气了,或打或骂,依旧嚷出来不好,所以单告诉你留心就是了。”说着便作辞而去。
诗句:
- 只闻麝月悄问道:“你怎么就得了的?”平儿道:“那日洗手时不见了,二奶奶就不许吵嚷,出了园子,即刻就传给园里各处的妈妈们小心查访。我们只疑惑邢姑娘的丫头,本来又穷,只怕小孩子家没见过,拿了起来也是有的。再不料定是你们这里的。幸而二奶奶没有在屋里,你们这里的宋妈妈去了,拿着这支镯子,说是小丫头子坠儿偷起来的,被他看见,来回二奶奶的。我赶着忙接了镯子,想了一想:宝玉是偏在你们身上留心用意,争胜要强的,那一年有一个良儿偷玉,刚冷了一二年间,还有人提起来趁愿,这会子又跑出一个偷金子的来了。而且更偷到街坊家去了。偏是他这样,偏是他的人打嘴。所以我倒忙叮咛宋妈,千万别告诉宝玉,只当没有这事,别和一个人提起。第二件,老太太,太太听了也生气。三则袭人和你们也不好看。所以我回二奶奶,只说:‘我往大奶奶那里去的,谁知镯子褪了口,丢在草根底下,雪深了没看见。今儿雪化尽了,黄澄澄的映着日头,还在那里呢,我就拣了起来。’二奶奶也就信了,所以我来告诉你们。你们以后防着他些,别使唤他到别处去。等袭人回来,你们商议着,变个法子打发出去就完了。”
译文:
只听麝月低声问道:“你怎么得到的?”平儿回答道:“那天洗手时,我发现它不见了,二奶奶不允许我们吵闹,当我们从园子里出来后,立刻传讯给园里各处的妈妈们仔细搜寻。我们怀疑是邢姑娘的丫头,因为家境贫寒,可能孩子没见过这样的物件,所以拿来了。没想到竟是你这里的人偷的。幸运的是二奶奶不在家,你们那里的宋妈妈去了,她拿着这个镯子说是小丫头坠儿偷的,被坠儿发现后来回告诉了二奶奶。我赶紧接过镯子思考了一下:宝玉总是特别在意你们这些人,喜欢胜过别人,以前有个叫良儿的人曾经偷过宝玉的玉器,虽然已经有些年月了,还有人提起此事以作乐,现在又有人偷到街上人家去了。偏偏他就有这样的癖好,他的家人也常常出言无状。所以我就急忙告诫宋妈千万别告诉宝玉,只当这件事从未发生过,千万不要对别人说。第二件事,老太太、太太听了也会很生气。第三则袭人和你们也会觉得尴尬。所以我回去告诉二奶奶说:‘我去大奶奶那里了,谁料想镯子脱了口,掉在了草里,大雪过后也没能看见。今早雪融了,黄色地露出来,我就捡了起来。’二奶奶相信了,所以我来告诉你们。你们之后要提防他一些,不要让他到其他地方去。等到袭人回来,你们商量一下,找个方法将他打发走就结束了。”
注释:
- 只闻麝月悄问道:“你怎么就得了的?” - “只闻”表示听到只是听到而已,“麝月”是王熙凤的丫鬟之一,“悄”意为轻声细语,表明询问的方式非常隐秘。
- 平儿道:“那日洗手时不见了,二奶奶就不许吵嚷…” - 描述了平儿如何找到丢失的手镯,以及如何处理这个情况。“那日洗手时不见了”指的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二奶奶就不许吵嚷”显示了平儿对情况的处理方式。
- “到底是这镯子能多少重?” - 通过这句话引出了接下来的对话内容,即关于手镯重量和价值的讨论。“到底是”表达了一种确认的态度,“这镯子能多少重?”则是提出疑问。
- “晴雯那蹄子是块爆炭…” - 用“蹄子”来形容人的急躁或脾气暴躁,“爆炭”则形象地比喻其情绪如同爆竹般突然爆发。
- “我赶着忙…所以我来告诉你们。” - 描述了平儿匆忙处理事件的情景,以及她向其他人传递信息的决定。
赏析:
这段文字生动描绘了平儿在得知自己丢失的手镯后的一系列行动和心理活动。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平儿的智慧、机智以及对事情的处理能力。此外,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如“眼子浅”、“心机深”,以及对于宝玉行为的分析),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和权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