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惜春正在那里揣摩棋谱,忽听院内有人叫彩屏,不是别人却是鸳鸯的声儿。彩屏出去,同着鸳鸯进来。那鸳鸯却带着一个小丫头,提了一个小黄绢包儿。惜春笑问道:“什么事?”鸳鸯道:“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许下一场九昼夜的功德,发心要写三千六百五十零一部《金刚经》。这已发出外面人写了。但是俗说《金刚经》就像那道家的符壳,《心经》才算是符胆。故此《金刚经》内必要插着《心经》,更有功德。老太太因《心经》是更要紧的,观自在又是女菩萨,所以要几个亲丁奶奶姑娘们写上三百六十五部,如此又虔诚,又洁净。咱们家中除了二奶奶,头一宗他当家没有空儿,二宗他也写不上来,其余会写字的,不论写得多少,连东府珍大奶奶姨娘们都分了去,本家里头自不用说。”惜春听了,点头道:“别的我做不来,若要写经,我最信心的。你搁下喝茶罢。”鸳鸯才将那小包儿搁在桌上,同惜春坐下。彩屏倒了一钟茶来。惜春笑问道:“你写不写?”鸳鸯道:“姑娘又说笑话了。那几年还好,这三四年来姑娘见我还拿了拿笔儿么。”惜春道:“这却是有功德的。”鸳鸯道:“我也有一件事:向来服侍老太太安歇后,自己念上米佛,已经念了三年多了。我把这个米收好,等老太太做功德的时候,我将他衬在里头供佛施食,也是我一点诚心。”惜春道:“这样说来,老太太做了观音,你就是龙女了。”鸳鸯道:“那里跟得上这个分儿。却是除了老太太,别的也服侍不来,不晓得前世什么缘分儿。”说着要走,叫小丫头把小绢包打开,拿出来道:“这素纸一扎是写《心经》的。”又拿起一子儿藏香道:“这是叫写经时点着写的。”惜春都应了。
让我们逐句解读诗句并给出译文:
- 却说惜春正在那里揣摩棋谱,忽听院内有人叫彩屏,不是别人却是鸳鸯的声儿。
- 注释:这里描述了惜春在专注地琢磨着棋谱时,突然听到院子里有人叫她。
- 译文:据说,正巧这时,惜春正在专心致志地琢磨着围棋棋盘上的布局,突然听到院子里有声音呼唤彩屏。
- 彩屏出去,同着鸳鸯进来。那鸳鸯却带着一个小丫头,提了一个小黄绢包儿。
- 注释:这里描绘了彩屏离开去接人,然后鸳鸯带着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小包袱回来的情景。
- 译文:随后,彩屏出去了,而鸳鸯则带着一个小丫头回来了。那个小丫头手里提着一个小黄色的布包裹。
- 惜春笑问道:“什么事?”鸳鸯道:“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许下一场九昼夜的功德,发心要写三千六百五十零一部《金刚经》。这已发出外面人写了。但是俗说《金刚经》就像那道家的符壳,《心经》才算是符胆。故此《金刚经》内必要插着《心经》,更有功德。老太太因《心经》是更要紧的,观自在又是女菩萨,所以要几个亲丁奶奶姑娘们写上三百六十五部,如此又虔诚,又洁净。咱们家中除了二奶奶,头一宗他当家没有空儿,二宗他也写不上来,其余会写字的,不论写得多少,连东府珍大奶奶姨娘们都分了去,本家里头自不用说。”
- 注释:这是描述鸳鸯向惜春传达的信息和她对此事的看法。
- 译文:于是,她笑着问道:“有什么事吗?”鸳鸯回答说,因为老太太明年就要满81岁(暗九),所以打算做9天的功德,并计划撰写3650部《金刚经》。这个计划已经由外面的人执行了。然而,人们认为,《金刚经》就像道教的符咒,而《心经》才是真正具有灵性的宝符。因此,《金刚经》中必须插入《心经》,这样才能得到额外的功德。老太太特别重视《心经》,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女性菩萨,所以需要几个亲近的家人和女儿们共同完成这项工作。至于家中的其他成员,只有二奶奶在家务事上腾不出手来,其他人要么忙于其他工作,要么也参与其中。
- 惜春听了,点头道:“别的我做不来,若要写经,我最信心的。”鸳鸯才将那小包儿搁在桌上,同惜春坐下。彩屏倒了一钟茶来。
- 注释:这是惜春对鸳鸯话语的反应和回应。
- 译文:惜春听到这番话后,微笑着点了点头表示认同。接着,鸳鸯把装有《心经》的小包放在桌子上,并与惜春一起坐下。此时,彩屏端来了一杯茶。
- 惜春笑问道:“你写不写?”鸳鸯道:“姑娘又说笑话了。那几年还好,这三四年来姑娘见我还拿了拿笔儿么。”惜春道:“这却是有功德的。”
- 注释:这里描述了惜春对鸳鸯话语的再次反应以及她们之间的对话。
- 译文:惜春笑着问鸳鸯是否真的能够书写《心经》。对此,鸳鸯回答说,在过去几年里,她还能拿起笔来写东西,但现在由于身体的原因,她已经好几年没能握笔了。
- 鸳鸯道:“我也有一件事:向来服侍老太太安歇后,自己念上米佛,已经念了三年多了。我把这个米收好,等老太太做功德的时候,我将他衬在里头供佛施食,也是我一点诚心。”惜春都应了。
- 注释:这是鸳鸯分享她过去的经历和她现在的愿望。
- 译文:接着,鸳鸯分享了她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愿望。她说,自从她服侍过老太太后,她就经常念诵佛珠,已经有三年多了。她现在打算把这些佛珠收藏起来,等到老太太做功德的日子,她会将这些佛珠放入供品中去供奉佛和进行斋戒施食,以此来表达她的一片诚心。
这首诗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内心活动的描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佛教教义,展现了人物对佛法的信仰和对家庭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