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已到十月中旬,宝玉起来要往学房中去。这日天气陡寒,只见袭人早已打点出一包衣服,向宝玉道:“今日天气很冷,早晚宁使暖些。”说着,把衣服拿出来给宝玉挑了一件穿。又包了一件,叫小丫头拿出交给焙茗,嘱咐道:“天气凉,二爷要换时,好生预备着。”焙茗答应了,抱着毡包,跟着宝玉自去。宝玉到了学房中,做了自己的工课,忽听得纸窗呼喇喇一派风声。代儒道:“天气又发冷。”把风门推开一看,只见西北上一层层的黑云渐渐往东南扑上来。焙茗走进来回宝玉道:“二爷,天气冷了,再添些衣服罢。”宝玉点点头儿。只见焙茗拿进一件衣服来,宝玉不看则已,看了时神已痴了。那些小学生都巴着眼瞧,却原是晴雯所补的那件雀金裘。宝玉道:“怎么拿这一件来!是谁给你的?”焙茗道:“是里头姑娘们包出来的。”宝玉道:“我身上不大冷,且不穿呢,包上罢。”代儒只当宝玉可惜这件衣服,却也心里喜他知道俭省。焙茗道:“二爷穿上罢,着了凉,又是奴才的不是了。二爷只当疼奴才罢。”宝玉无奈,只得穿上,呆呆的对着书坐着。代儒也只当他看书,不甚理会。晚间放学时,宝玉便往代儒托病告假一天。代儒本来上年纪的人,也不过伴着几个孩子解闷儿,时常也八病九痛的,乐得去一个少操一日心。况且明知贾政事忙,贾母溺爱,便点点头儿。
诗句:
那时已到十月中旬,宝玉起来要往学房中去。这日天气陡寒,只见袭人早已打点出一包衣服,向宝玉道:“今日天气很冷,早晚宁使暖些。”说着,把衣服拿出来给宝玉挑了一件穿。又包了一件,叫小丫头拿出交给焙茗,嘱咐道:“天气凉,二爷要换时,好生预备着。”焙茗答应了,抱着毡包,跟着宝玉自去。
译文:
当时已是深秋的第十个星期,贾宝玉起床准备前往书房。这一天天气异常寒冷,袭人已经准备好了一包衣物,并对贾宝玉说:“今天天气很冷,早晚一定要保持温暖。”然后她拿出衣服让贾宝玉挑选,选好后还额外包了一件,让小丫头拿去交给焙茗,叮嘱道:“天气转寒,二爷需要更换衣物时,记得准备好。”焙茗答应了,带着包裹跟在贾宝玉后面去了。
注释及赏析:
- “那时已到十月中旬”:这里的“那时”指的是贾宝玉起床的时间,即深秋的第十个星期。
- “那日天气陡寒”:说明那天天气非常冷。
- “袭人早已打点出一包衣服”:”打点”意味着准备,袭人提前为贾宝玉准备了衣物。
- “向宝玉道:“今日天气很冷,早晚宁使暖些””:袭人告诉贾宝玉当天天气会很冷,建议他早晚保暖。
- “说着,把衣服拿出来给宝玉挑了一件穿”:袭人拿出衣物让宝玉选择,并给他挑了件合适的衣服。
- “又包了一件,叫小丫头拿出交给焙茗,嘱咐道:“天气凉,二爷要换时,好生预备着。””:不仅给了宝玉一件,还交代焙茗做好准备,说明她对宝玉的关心。
- “焙茗答应了,抱着毡包,跟着宝玉自去”:焙茗答应袭人的要求,带着包裹跟在贾宝玉后面。
- “那衣却是晴雯所补的那件雀金裘”:宝玉发现衣物是晴雯补过的。
- “宝玉道:‘怎么拿这一件来!是谁给你的?’”:贾宝玉对袭人的行为感到疑惑和不解。
- “焙茗道:‘是里头姑娘们包出来的。’”:焙茗回答是因为里面的姑娘们帮忙打包的。
- “宝玉道:‘我身上不大冷,且不穿呢,包上罢’”:贾宝玉觉得虽然有些冷,但不需要穿上这件衣物,于是让袭人包上。
- “代儒只当宝玉可惜这件衣服,却也心里喜他知道俭省。”:代儒认为宝玉珍惜物品,也欣赏他的节约意识。
- “焙茗道:‘二爷穿上罢,着了凉,又是奴才的不是了。二爷只当疼奴才罢。’”:焙茗劝解贾宝玉不要穿上这件衣物,担心他会因此感冒生病,同时也表示自己会更加照顾宝玉。
- “宝玉无奈,只得穿上,呆呆的对着书坐着。”:最终贾宝玉还是穿上了衣物,但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地坐在书桌前。
- “代儒也只当他看书,不甚理会。”:代儒以为贾宝玉在认真学习,并没有注意到他的异样。
- “晚间放学时,宝玉便往代儒托病告假一天。”:在晚上放学的时候,贾宝玉因为身体不适向代儒请假一天。
- “代儒本来上年纪的人,也不过伴着几个孩子解闷儿,时常也八病九痛的,乐得去一个少操一日心。”:代儒是一个年纪较大的老师,平时陪伴几个孩子消磨时间,偶尔也会感到疲倦,所以乐于看到贾宝玉请假休息。
- “况且明知贾政事忙,贾母溺爱,便点点头儿。”:代儒知道贾政忙于政务,贾母宠爱贾宝玉,所以同意让贾宝玉请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