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云峰百万重,中原何处托孤踪?

春泥细雨吴趋地,又听寒山夜半钟。

诗句:碧海云峰百万重,中原何处托孤踪?春泥细雨吴趋地,又听寒山夜半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天行走于江南水乡时的景象和心境。下面是对每一句的详细赏析:

  • 碧海云峰百万重:“碧海”形容广阔的海洋,“云峰”则指远处高耸入云的山峰,两者相映成趣,营造出一幅壮观的自然画面。“百万重”则形象化地表达了这些山峰和云海的重叠与密集,给人一种层次分明、气势磅礴的感觉。
  • 中原何处托孤踪:“中原”指的是古代中国的中心区域,常用来象征国家或民族的核心。“托孤”通常指将幼小的孩子托付给亲近的人抚养长大,这里可能暗含诗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一种感慨,或者是对故乡的思念。“何处”则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表达。整句诗反映了诗人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忧虑。
  • 春泥细雨吴趋地:“春泥”指的是春天的泥土,它通常是潮湿而肥沃的,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细雨”则描述了一种轻柔细腻的降雨,这样的天气使得大地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吴趋地”可能是指苏州一带,是宋代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这里用春雨润泽大地的景象,喻示着诗人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和创作。
  • 又听寒山夜半钟:“寒山”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地理位置,如苏州的寒山寺,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寺庙之一。“夜半钟”指的是寺庙中的钟声,这种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常常被用来象征清静和修行的氛围。整句诗通过描绘夜晚钟声的情景,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境界。

孙觌的《吴门道中二首》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孙觌的诗歌风格及其背后的思想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