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四声俱备,如「六」「国」二字,皆入声也。今梨园演《苏秦剧》,必读「六」为溜,读「国」为鬼,从无读入声者。然考之《诗经》,如「良马六之」,「无衣六兮」之类,皆不与去声协,而协祝、告、燠。「国」字皆不与上声协,而协入、陌、质韵。则是古人似亦有入声,未必尽读「六」为溜,读「国」为鬼也。

【注释】

幽梦影 · 卷三 · 五十二

古人四声俱备,如「六」「国」二字,皆入声也。今梨园演《苏秦剧》,必读「六」为溜,读「国」为鬼,从无读入声者。然考之《诗经》,如「良马六之」,「无衣六兮」之类,皆不与去声协,而协祝、告、燠。「国」字皆不与上声协,而协入、陌、质韵。则是古人似亦有入声,未必尽读「六」为溜,读「国」为鬼也。

译文

古人的四声都具备,像“六”和“国”这两个字,都属于入声。现在梨园里演《苏秦剧》的时候,必须把“六”读为“溜”,把“国”读成“鬼”,从来没有读成入声的情况。但是查阅《诗经》,比如“良马六之”,“无衣六兮”之类的诗篇,都不配合去声的读音,却能与“祝”、“告”、“燠”等音相协。而“国”这个字却不与上声的读音相协调,却能与入声、陌、质这些韵相搭配。这说明古人好像也有入声的读音,不一定都是把“六”读成“溜”,把“国”读成“鬼”。

赏析:此诗是一首词论,作者通过对比古往今来对四声的理解和使用的差异,阐述了四声的规律性和变化性,同时也反映了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

首句“古人四声俱备”,点明了主题,古人在四声的使用上非常熟练和全面,能够灵活地运用。第二句“如‘六’‘国’二字,皆入声也”,指出了古人在诗歌创作中,对于四声的运用是非常讲究的,其中“六”和“国”两个音节属于入声。第三句“今梨园演《苏秦剧》”,介绍了现代戏曲表演中对四声的使用情况,即在《苏秦剧》中,“六”和“国”被读成了不同的音,这与古代的用法有很大的不同。第四句“必读‘六’为溜”和“读‘国’为鬼”,进一步描述了现代演员在表演中的具体做法,即把“六”读作“溜”,把“国”读作“鬼”。第五句“然考之《诗经》”,则引出了作者的观点,即通过查阅《诗经》等古代文献,可以发现古人在使用四声方面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并非完全按照现代的读音来解读。最后一句“则古人似亦有入声”,总结前文,提出作者的看法认为古人在使用四声方面,可能也存在着入声的情况,并非完全遵循现代的读音规则。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对四声的不同理解和使用方式,揭示了四声的规律性和变化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