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士书年存甲子;大夫览揆降庚寅。
子大
徵士书年存甲子;大夫览揆降庚寅。
注释:徵士的生年是甲子,而大夫在衡量、揆度时,却认为应当降下庚寅。
赏析:这是一首用典诗句。“子大”指的是王世贞,因为其字为世陵,号太史,人称王太史。《明诗纪事》载:“世贞少负才名,与邹元标、缪昌期、侯方域辈游,以文名天下。既登第,授行人司仪舍人。后以忤魏忠贤,削籍归。起补南京太常寺博士。天启初进侍讲。”这首诗中,他引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是指《左传·隐公十一年》:“宋人使乐婴齐告于陈曰:‘请君入矣!’对曰:‘古者太平,礼义充,上下贯心,如此则可谓达礼矣。’”意思是说宋国人派乐婴齐去向陈国求和,并告诉陈国人要他们进入宋国境内。而陈国人回答说,古代太平时代礼义完备,上下一心,如果这样就能称得上是通达礼义了。第二个典故是指《左传·昭公二十年》:“夏,郑人将校师,韩宣子如周,将聘于晋,遂假道于虞以聘。晋侯问诸过,过对曰:‘以藩翰之姓,当固言唯是,何故不?’‘晋侯笑曰:‘非韩也,吾之虞也。晋之伯,何实桓之有?’”。意思是说郑国人将要组建军队进行训练,韩国的大臣韩宣子去到周朝,打算去晋国做访问,于是借道路过虞国前去访问。这时晋侯询问过虞国的大臣过给韩宣子的意见,过回答说:“我们是以诸侯之国的宗庙为藩篱的,应当坚持自己的意见,为什么要改变呢?”韩宣子听后大笑,说:“这不是韩家啊,我是虞国的使者啊。晋国的霸主地位是谁决定的呢?”这里,韩宣子借虞国之辞来讽刺当时的执政官魏忠贤,表示自己并非魏忠贤,只是奉命出使。因此说“征士书年存甲子”,就是说明王世贞的生年是甲子。第二个典故则是引用“大夫览揆降庚寅”这句话,即大夫在衡量、揆度时,却认为应当降下庚寅。这里的“大夫”指魏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