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稽十三经,名目始南宋。
异哉北海君,先期适兼综。
诗笺附庸毛,易爻辰无用。
尚书有今文,只义馈贫送。
四辨馈尧典,三江馈禹贡。
鲁论与孝经,逸简不可讽。
尔雅剩一鳞,引家亦摭弄。
排何发墨守,此狱不可讼。
吾亦姑置之,说长惧惊众。
惟有孟七篇,千秋等尘封。
我疑经籍志,著录半虚哄。
义与歆莽违,下笔费弥缝。
何况东汉年,此书未珍重。
余生恶周礼,考工特喜诵。
封建驳子舆,心肝为隐痛。
五帝而六天,诞妄谶所中。
同时有四君,伟识引余共。
堂堂十七篇,姬公发孔梦。
经文纯金玉,注义峙麟凤。
吾曹持议平,功罪勿枉纵。
郑功此弟一,千秋合崇奉。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同年生胡户部 集同人祀汉郑司农于寓斋礼既成缯为卷子同人为歌诗龚自珍作祀议一篇质户部户部属檼括其指为韵语以谐之(丙戌)

这句话的意思是,与胡户部同年的龚自珍收集了同人的诗篇,祭祀汉代的郑司农。这些诗篇完成后,用丝绸包裹,制成一卷。龚自珍还写了一篇祭祀的议论文章,以此作为对户部的批评和讽刺。

  1. 我稽十三经,名目始南宋。

龚自珍认为,十三经的名称始于南宋。

  1. 异哉北海君,先期适兼综。

这里提到了北海君。龚自珍认为,这位北海君在很早的时候就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1. 诗笺附庸毛,易爻辰无用。

这里的“诗笺”指的是《诗经》中的诗歌笺注。龚自珍认为,《诗经》中的诗歌笺注只是一种附庸风雅的形式,而《易经》和《尚书》等经典文献则没有这样的形式。

  1. 尚书有今文,只义馈贫送。

这里提到了尚书中的今文。龚自珍认为,今文只是将义献给贫困的人,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1. 四辨馈尧典,三江馈禹贡。

这里提到了四辨和三江。龚自珍认为,四辨和三江只是用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来祭祀尧典和禹贡。

  1. 鲁论与孝经,逸简不可讽。

这里提到了鲁论和孝经。龚自珍认为,这两部书都是些逸事和简要的部分,不值得去讽诵。

  1. 尔雅剩一鳞,引家亦摭弄。

这里提到了《尔雅》。龚自珍认为,《尔雅》中只有一点点可以学习的东西,而其他人则只是在引用其中的内容。

  1. 排何发墨守,此狱不可讼。

这里提到了排何。龚自珍认为,排何只是坚持传统的观念,而这并不是一个可以争论的问题。

  1. 吾亦姑置之,说长惧惊众。

这里表示作者对于某些事情只能置之不理,因为他害怕这些观点会惊吓到很多人。

  1. 惟有孟七篇,千秋等尘封。

这里提到了孟子的七篇文章。龚自珍认为,这些文章已经千年如故地被尘封了起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 我疑经籍志,著录半虚哄。

这里表达了作者对经籍志的怀疑。他认为,这些书籍的著录并不真实,只是一些人为了哗众取宠而编写出来的。

  1. 义与歆莽违,下笔费弥缝。

这里提到了义和歆莽之间的矛盾。龚自珍认为,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因此他写文章时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弥补这种矛盾。

  1. 何况东汉年,此书未珍重。

这里表示,即使到了东汉时期,这本书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龚自珍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对这本书的价值认识不足。

  1. 余生恶周礼,考工特喜诵。

这里表示,作者讨厌周礼,而对考工则非常喜爱。考工是古代的一种工艺技术,而周礼则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制度。

  1. 封建驳子舆,心肝为隐痛。

这里提到了封建和子舆。龚自珍认为,封建制度被推翻后,作者感到非常痛苦。这是因为封建制度是他长期以来所倡导的。

  1. 五帝而六天,诞妄谶所中。

这里提到了五帝和六天。龚自珍认为,这些都是荒诞无稽的事情,而这些预言也都被看作是正确的。

  1. 同时有四君,伟识引余共。

这里提到了四位君主。龚自珍认为,他们都有杰出的见识,能够引导自己走向正确的道路。

  1. 堂堂十七篇,姬公发孔梦。

这里提到了十七篇。龚自珍认为,这十七篇都是孔子的梦话,它们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理念。

  1. 经文纯金玉,注义峙麟凤。

这里描述了经文和注义的特点。龚自珍认为,经文就像是金子和美玉一样纯洁无瑕,而注义则像麒麟和凤凰一样高贵优雅。

  1. 吾曹持议平,功罪勿枉纵。

这里表示,我们这些读书人应该持有公正的观点,不要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偏袒任何一方。

  1. 郑功此弟一,千秋合崇奉。

这里提到了郑功。龚自珍认为,郑功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一生都值得后人推崇和敬仰。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他认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不正,人们过于追求名利而忽略了真正的价值。同时,他也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认为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