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灵长四叶貂,谈经门祚郁岧峣。
儒林几见传苗裔?此福高邮冠本朝。
注释:一脉相传的家族,拥有四片貂皮。在讲经门的福泽,已经郁郁葱葱。
儒林中有几代人传下了苗裔?这个福气比高邮还高,冠盖本朝。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以“谈经门”为背景,赞美了这一世家的荣耀和传承。诗中“一脉”、“四叶”等词语描绘了世家的辉煌,“苗裔”则表达了对后代的期望。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流畅,富有节奏感。
一脉灵长四叶貂,谈经门祚郁岧峣。
儒林几见传苗裔?此福高邮冠本朝。
注释:一脉相传的家族,拥有四片貂皮。在讲经门的福泽,已经郁郁葱葱。
儒林中有几代人传下了苗裔?这个福气比高邮还高,冠盖本朝。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以“谈经门”为背景,赞美了这一世家的荣耀和传承。诗中“一脉”、“四叶”等词语描绘了世家的辉煌,“苗裔”则表达了对后代的期望。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流畅,富有节奏感。
【注释】 汉凤纽白玉印一枚:这是一枚汉代的玉印。緁伃妾赵:即赵緁,字妤嬃,汉武帝时人。既为之说载文集中矣喜极赋诗为寰中倡:这是一首咏玉的诗。寰中倡:指这首诗在社会上广为传诵。丙戌上春也:指元和六年(811年)春天。 【赏析】 此诗是诗人因得到一枚汉玉印而作的咏物诗。全篇用典不多,但句句都与玉印相扣合,把玉印写得活灵活现。首联“入手消魂极,源流且莫宣”二句,写玉印的来历、特点及其给人带来的感受
绝塞今无事,中原况有人。 升平闲将略,明哲保孤身。 莫以同朝忌,惭非贵戚伦。 九重方破格,肺腑待奇臣。 赏析: 龚自珍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以及对有才能的人的期待。诗中“绝塞今无事,中原况有人”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定与人才辈出的希望,“升平闲将略,明哲保孤身”则赞美了在和平时期能展示战略智慧的将领,“莫以同朝忌,惭非贵戚伦”指出不应因同为朝廷官员而有嫉妒之心,“九重方破格
乙酉除夕梦返故庐见先母及潘氏姑母门内沧桑事,三人隐痛深。 凄迷生我处,宛转梦中寻。 窗外双梅树,床头一素琴。 醒犹闻絮语,难谢九原心。 译文: 乙酉年除夕之夜,我在梦中回到了故乡庐舍,见到了已故的母亲和潘家姑母。家中经历的种种变迁和痛苦深深烙印在我心中。醒来时,仍能听到如同细语般的絮叨,难以忘却她们的音容笑貌。 注释: - 乙酉: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乙”年,这里指代一个特定的年份。 -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献翼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逐句释义与赏析: 1. 烬馀破簏中获书数十册皆慈泽也书其尾 (丙戌) 译文:在灰烬之中找到破烂的箱子,里面有几十本书,都是慈溪公留下的,我将其记录下来。 注释:烬馀,指火后剩下的灰烬。簏(lù),古代用竹筒或木匣子装书,称为簏。书,指书籍。慈泽,慈溪公的恩泽。“书其尾”意思是将书中的记录写下来。 2. 欲溯百忧始,残书乱一堆。 (丙戌) 译文
【释义】: 刘三今义士,愧杀读书人。风雪衔杯罢,关山拭剑行。英年须阅历,侠骨岂沈沦。亦有恩仇托,期君共一身。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送别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友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情。 首句“刘三今义士”,直接点名刘三的身份,他是当代的义士,一位有正义感的人。次句“愧杀读书人”,表达了送别者对友人的敬佩之情
【注释】乙酉:指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汉凤纽白玉印一枚。緁:古代的姓。伃妾:皇后的小妾。赵既:字不详,可能是作者的友人。载文集中矣:见《文苑英华》卷九百四十四。 喜极赋诗为寰中倡:高兴极了,写诗作乐,以歌颂四海之内的和谐统一。寰中:四海之内。倡:歌颂、赞美。 丙戌:指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上春:春天之初。 夏后苕华刻,周王重璧台。 夏后:指夏朝君主大禹。苕华:山名,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
【诗句释义】 寥落文人命,中年万恨并。天教弥缺陷,喜欲冠平生。掌上飞仙堕,怀中夜月明。自夸奇福至,端不换公卿。 【译文】 我一个孤高才情的人,在壮年时期遭遇许多的遗憾。上天让我天生就有些缺陷,但我却因此感到无比的喜悦。仿佛有仙人将我掌中的玉坠从空中抛下。又仿佛抱着明月,心中充满了喜悦。我常常自夸自己是多么幸运,因为我得到的福气是常人无法比拟的,我甚至不羡慕公卿之位。 【赏析】
``` 菩萨坟(丁亥) 诗句: - 菩萨葬龙沙,魂归玉帝家。 - 注释: “龙沙”指代沙漠,这里用来形容墓地的辽阔和荒凉。“魂归玉帝家”意味着死者的灵魂归于天界,玉帝为其安排了家。 - 译文: 菩萨被葬在广阔的沙漠中,她的魂魄回到天界家中。 - 赏析: 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与怀念,同时暗示了其高洁的品格和纯洁的灵魂。 - 馀春照天地,私谥亦高华。 - 注释:
诗句:青琐门边雪,还疑海上看。 译文: 在朝堂的门前,我看到了飘落的雪花。这让我想起了海中的景致,仿佛置身其间。那万树繁花,鹤立鸡群般的官舍,使我思绪飞扬。然而,我却无法用彩翰书写这些美景。 赏析: 这首诗是龚自珍的作品,出自于《龚自珍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诗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清早朝堂之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内心的感慨与思考。首先,“青琐门边雪”一句
【注释】: 投李观察(丙戌):指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李世同等人在桐城组织乡试,作者应举中了进士,故称“观察”。 吏治缘经术,千秋几合并:意即官吏的治理应该遵循儒家经典之教。“吏治”指官吏的治理;“经术”指儒家经典学说;“千秋”指久远的岁月;“合并”指长久地合为一体。 清时数人望,依旧在桐城:意即在清廉的时代里,有许多贤能之人,其中就包括作者自己。“清时”指清正廉洁的时代;“数”意为多、众多
【释义】 我只有将愧汗沾湿新换的衣裳,悔极了堂堂岁月竟然违背了。 世事沧桑心事已定了然,这一生跌了一跤不能全非。 【注释】 1. 己亥杂诗:清代诗人龚自珍所作的诗歌。共七百二十首,这是第一百四十九首。 2. 只将愧汗湿莱衣:惭愧汗湿了换洗的衣裳,意指因羞愧而流下的泪。 3. 悔极堂堂岁月违:悔恨自己辜负了堂堂岁月,意指因为羞愧而后悔。 4. 世事沧桑心事定:对世事变迁的深深感慨和坚定的信念。 5
``` 己亥杂诗其一百五十 里门风俗尚敦庞,年少争为齿德降。 桑梓温恭名教始,天涯何处不家江? 注释: - 里门:指家乡。 - 风俗尚敦庞:当地的风俗淳厚朴实。 - 齿德降:以年龄和德行为标准衡量自己。 - 桑梓:代指家乡或故乡。 - 温恭:温和恭敬。 - 名教:名节和教化。 - 天涯何处不家江:无论身在天涯海角,都是自家人。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的一首七律诗
已亥杂诗·其一百五十一 小别湖山劫外天,生还如证第三禅。 台宗悟后无来去,人道苍茫十四年。 注释:与自然山水暂时离别,仿佛在劫难逃的世外天;生死未卜,如同证悟到第三禅境。禅宗悟透之后,便没有来去之分;人生在世,往往经历漫长的苍茫岁月,如同十四年一般。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无常、世事纷扰的感慨之情。诗人通过描绘与自然山水的短暂离别,暗示了人生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同时
注释:道场里,雨花台上的莲花盛开,长水宗风在目前。任凭我挑选合适的时机参悟活句,不要将文字当作狂放不羁的禅意。 赏析:这首诗是郑燮的《己亥杂诗·其一百四十七》,全诗如下: 道场馣馤雨花天,长水宗风在目前。 一任拣机参活句,莫将文字换狂禅。 注释:雨花台的道场中,雨水滋润着盛开的莲花。在这里,长水宗风(指禅宗)的教义就在眼前显现。我完全自由地挑选适当的时机来参悟这些活的语句
注释: 有明像法披猖后,荷担如来两尊宿。 有明是佛教用语,指代佛陀的光明;披猖,指佛法兴盛;荷担,指承受重任;如来,佛祖;两尊宿,两位佛祖;我听闻佛陀的声音,如同狮子在怒吼一般。 龙树和马鸣都是印度的大乘佛教大师,他们同时出现,象征着佛法的兴盛;我听闻佛陀的声音,如同狮子在怒吼一样,充满了力量和威严。 龙树,梵名龙树菩萨,又作龙胜菩萨,意译为龙王,即龙树大士、龙树菩萨,是南天竺(今印度)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词的掌握情况。此类试题解答时,不仅要注意所给注释的解释,还要注意结合诗中其他词句和典故来理解,同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己亥杂诗 其一百四十五”,这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一首杂诗。“径山一疏吼寰中”,这句是说在径山的灵隐寺中,有一口大钟,它声音震天响。“苍凉悼达公”,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人们哀悼这位达官贵人,他去世后留下的影响深远。“何处复求龙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