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天萧索雁南飞,叶尽长林宿鸟稀。
霜月渐临寒漏永,疏灯自照远钟微。
同心苦恨成暌隔,薄俗凭谁问是非。
荏苒年华春欲老,镜中白发苦相依。
诗句释义及注释
第一句
“暮天萧索雁南飞”:描述了黄昏时的景色,天空显得空旷且萧瑟,大雁向南飞翔。
- 暮天:表示时间是傍晚。
- 萧索:形容景象萧条、荒凉,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
- 雁南飞:大雁因寒冷天气南迁,此处暗示季节的变换或某种情感的迁移。
第二句
“叶尽长林宿鸟稀”:描述了树林中的鸟儿因叶子落尽而稀少。
- 叶尽:描述树叶凋零的景象。
- 长林:长满树木的地方,这里可能指森林。
- 宿鸟稀:原本栖息的鸟儿因为缺乏食物而变得稀少。
第三句
“霜月渐临寒漏永”:描绘了霜月高悬,夜深人静时寒更的声音持续不断。
- 霜月:月亮被霜覆盖,增添了几分寒冷和凄清的氛围。
- 寒漏:古时用来计时的漏壶,因寒冷凝结的水珠滴答声响起。
- 永:长久的意思,强调时间的漫长和夜晚的寂静。
第四句
“疏灯自照远钟微”:用稀疏的灯光照亮自己,远处传来的钟声很微弱。
- 疏灯:微弱、稀疏的灯光。
- 自照:自己照着,暗指孤独地度过时光。
- 远钟:远处传来的钟声,给人一种遥远和宁静的感觉。
第五句
“同心苦恨成暌隔”:表达了因共同的愿望或理想未能实现而产生的深深遗憾。
- 同心:心意相通,愿望相同。
- 苦恨:痛苦地遗憾。
- 成暌隔: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是距离、误会等)而不能相聚,形成了隔阂。
第六句
“薄俗凭谁问是非”:在复杂的世俗中,没有人能了解真正的是非曲直。
- 薄俗:指浅薄的世俗,即社会风气较为浅显、浮躁。
- 谁问:询问的对象是谁。
- 是非:正确的与错误的事物。
第七句
“荏苒年华春欲老”:岁月流逝,春天即将过去。
- 荏苒: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 年华:年龄和时光。
- 春欲老:春天将要结束的样子。
译文
暮色降临,天际辽阔,大雁向南飞翔,落叶覆盖了长林中的栖息之鸟。随着霜月高悬,寒风中的漏壶滴水声悠长,我孤单地坐着,只有微弱的灯火伴我。心中充满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世俗纷争的无奈,感叹青春易逝,镜中映出了那一头的白发,愈发感受到彼此间的隔阂。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出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诗中以自然景观为媒介,抒发了内心的感慨和情绪的转变。通过对比南飞的大雁和稀疏的树林,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最后一句中“荏苒年华”、“春欲老”,更是将这种感受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现实的哀怨。整体而言,这是一首感情深沉、意境优美的诗作,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