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岁耽吟何所依,旅行无着客怀归。
三百篇后有今体,五十年来知昨非。
天女织绡新杼轴,伶官识曲古弦徽。
登高毕竟谁能赋,比喻相参托兴微。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题目为“昨非”。下面逐句进行解读:
- 昨日已非(注释):
- 昨天已经不同,意味着时间已经改变了。
- 早岁耽吟何所依(注释):
- 年轻时喜欢吟诵,那时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可能是指早年的诗歌创作,或者对文学的追求。
- 旅行无着客怀归(注释):
- 在旅行中找不到方向或目的地,因此感到失落和怀念家乡。
- 三百篇后有今体(注释):
- 在《诗经》三百篇之后,出现了新的诗歌形式。
- 五十年来知昨非(注释):
- 从五十年前开始,我明白了过去的不是。
- 天女织绡新杼轴(注释):
- 就像天上的仙女织出了精美的丝绢,新的织机上织出了美丽的丝绸。
- 伶官识曲古弦徽(注释):
- 古代的乐官能够识别古老的乐器和旋律。
- 登高毕竟谁能赋(注释):
- 登上高处,最终谁又能写出壮丽的景象?
- 比喻相参托兴微(注释):
- 使用各种比喻来衬托和表达情感,使诗意更加细微。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诗歌创作的反思和评价。他意识到过去的方式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形式正在出现。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于故乡和传统文化的怀念。最后一句“比喻相参托兴微”暗示了诗人通过细腻的比喻和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