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老而伤群籁发,我生之后百忧逢。
悲哉倦客承秋气,倏尔澄江失旧容。
丹灶不期倾宿汞,碧山何处听霜钟。
深藏那见东柯谷,只索寒城望夕烽。
【解析】
此首诗为诗人流寓江陵时期的作品,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第一句“物老而伤群籁发”,意为:万物衰老而引发群声齐鸣。“物老”指万物老化、衰败;“伤群籁发”意即万物衰老,引起各种声响(如虫吟鸟啼等)的共鸣。“物老而伤”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表明了作者面对国家动乱的时局,深感忧愤。第二句“我生之后百忧逢”,意为:我在人世生活以来,遭遇了许许多多的忧愁。“我生之后”指诗人自己出生以来;“百忧逢”意即百事不顺、百忧缠身。这一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面对国难家愁的忧患之情。第三句“悲哉倦客承秋气”,意为:唉呀!我这疲惫之极的旅人承受着秋日寒气的侵袭。“悲哉”是感叹词,表示悲伤叹息的语气;“倦客”指疲倦的游子;“承秋气”意即承受着秋天的寒气。这句写出了作者在深秋季节里,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无助感。第四句“倏尔澄江失旧容”,意为:忽然之间江水变得清澈了,却已失去了往日的模样。“倏尔”意为忽然间;“澄江”指澄清的江水;“失旧容”意即失去往日的容貌。这句写出了因战乱而使得江河也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与美丽。第五句“丹灶不期倾宿汞”,意为:丹炉上的药火没有料到竟会倾泻出长久积蓄的汞来。“丹灶”指的是炼丹炉,这里指道士的住所;“倾宿汞”意为倾泻出长久积蓄的汞来。这句写出了由于战事不断,使得道士无法安心炼丹,只得将长期积累下来的汞倾泻出去。第六句“碧山何处听霜钟”,意为:在碧绿的山峰上,哪里还能听见那清脆悦耳的钟声?“碧山”指青翠的山;“霜钟”指佛寺中的钟声。这句写出了由于战乱频繁,佛寺里的钟声也无法再听到。第七句“深藏那见东柯谷”,意为:隐居在东面的柯谷中,哪能见到啊!“深藏”意即隐居;“东柯谷”指地名,位于浙江绍兴市柯桥区。这句写出了诗人想要隐居于山林之中,过清贫的生活,但现实却不能实现他的愿望。第八句“只索寒城望夕烽”,意为:只能空望着冷清的城门上燃起傍晚的烽火。“只索”意即只好;“寒城”指荒凉的城市;“烽”指古代边防用的烟火,这里特指烽火。这句写出了诗人看到战乱不断,只能远望烽烟,以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和无奈。赏析:“秋气”是本诗的第一句,也是全诗的关键所在。“物老而伤群籁发”,意即万物衰老而引发各种声响的共鸣。“物老”是全诗的一个中心意象,通过这一意象,诗人表达了自己面对国难家愁的忧患之情。“我生之后百忧逢”,意即我在人世生活以来,遭遇了许许多多的忧愁。“我生之后”是全诗的一个关键词,它不仅指出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而且突出了诗人所遭遇的人生困顿。“百忧逢”是全诗的另一个关键词,它表明了诗人所遭遇的忧愁之多。“悲哉”是感叹词,表示悲伤叹息的语气,是诗人情感的直接体现,也是诗歌情感的高潮。“悲哉”后面的内容都是对诗人所遭遇的忧愁的具体描述,是诗歌情感的深化。“倦客”是全诗的另一个关键词,它表明了诗人的身份和处境。“倦客”一词既体现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又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助、疲惫等多重情绪。“承秋气”四字,既是诗人情感的升华,又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承秋气”四字既点出了诗人身处深秋时节,又暗示了诗人内心所经历的岁月变迁,更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物老”一语贯穿全诗,是诗人情感的核心所在。“物老而伤群籁发”四字,既揭示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又表现了诗人所遭受的时代困境。“伤群籁发”四字则直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总之,“物老而伤群籁发”一句,不仅揭示了诗人所处时代的艰难险阻,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助以及无尽的忧愁。
【答案】
秋气
物老而伤群籁发,我生之后百忧逢。
悲哉倦客承秋气,倏尔澄江失旧容。
丹灶不期倾宿汞,碧山何处听霜钟。
深藏那见东柯谷,只索寒城望夕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