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一望晓烟收,石洞㟏岈景色幽。
古佛庄严千变相,残碑剥蚀几经秋。
摩挲铜狄空追忆,阅历沧桑任去留。
玉塞原通天竺国,不须帆海觅瀛州。
【注释】
南山:指南山。晓烟收:清晨的雾气消散了。石洞㟏岈(xiān huī):石洞深邃。千相:指佛教的千变万化,即“千佛”。残碑:残缺不全的石碑。摩挲(mó shā):抚摩、把玩。铜狄(dí):铜制的神像或器物。玉塞:玉石砌成的边塞。天竺国:古印度国名。瀛州: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三座神山之一,在今渤海之东。
【译文】
南面望去山峦叠嶂,清晨的薄雾已经散尽。深邃的石洞内景色幽静神秘。
古老的佛像庄严神圣,千百幅变化的佛图让人叹为观止。那些残破的石碑经过岁月的侵蚀,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光泽。
抚摸着这些铜制神像空自追忆往昔,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变迁,只能随波逐流,顺其自然。
玉塞关外原是通向天竺国的通道,无需远航出海去寻找瀛洲仙岛。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敦煌八景中的第二景——千佛灵岩。首联写登高望远,只见南山如黛,晨霞映照;二句写入山之后,石洞幽深,景象清幽。颔联以“千佛”点题,描绘出千佛灵岩内千佛千变的壁画和千姿百态的神像。颈联以“残碑”点明历史之久,以“摩挲”点明遗迹之多,以“阅历”点明人事之变,以“任去留”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尾联以“玉塞”代指天竺国,以“瀛州”代指瀛洲仙岛,表明自己对西域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历史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与对西域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