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潭州起义,从征南北东西,奔走廿余年,学浅才疏,微公莫识;
因手足拘挛,啸傲烟霞泉石,隔别三千里,山颓木坏,教我何堪。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1)
首句“自潭州起义”是说曾公于1851年在长沙发动“岳州会匪之变”。后“从征南北东西”,指曾国荃先后随曾国藩平定江西、安徽等省的叛乱。“奔走廿余年”,表现了曾国荃的辛劳和忠诚。第二句,“学浅才疏”,表明曾国荃虽有才能但缺乏真才实学;“微公莫识”,则说明没有曾国藩的赏识,曾国荃难以得到施展的机会。“学浅才疏”是曾国荃的谦虚自责,“微公莫识”则是曾国荃对曾国藩的感激。这两句表达了曾国荃对曾公的无限敬仰之情。第三句写曾国荃因“手足拘挛”不能随军出征。第四句写由于“身陷病魔”,曾国荃无法随军征战。“山颓木坏”,比喻国家衰败,也暗示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慨。这四句表达了曾国荃对时局的忧虑与无奈。
(2)
这首诗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后四句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写曾国荃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为平定太平天国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在战场之外却有家难回、有病难治,只能遥望湘江。第二部分写曾国荃的忧国之心、报国之志。“我亦何堪”三字直抒胸臆,既表现了曾国荃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不安,也表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不满。最后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把“我”比作“烟霞泉石”,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不能为国家效力的痛苦心情。
【答案】
译文:
自从在长沙发动“岳州会匪之变”以来,我跟随您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奔波作战二十多年,自己的学识浅薄,才能平庸,若不是您,我哪里能认识呢?
由于手足不便利,我只好隐居在山野之中。如今你我相隔万里,山河破碎,树木毁坏,使我感到痛心不已。赏析:
曾国荃是曾国藩帐下的大将,他率部从湖南出发,转战湖北、江西等地,最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然而,战争结束后,他却因为身体原因不能继续随军征战,而是被派往南京担任一个闲职,远离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曾国荃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他年少时就跟随父亲曾铣参加了平定苗民叛乱的战斗,后来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这首诗中,曾国荃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他不仅勇敢无畏,而且善于指挥部队,能够很好地协调各方力量。这种勇气和才能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将领。
在战场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曾国荃也有自己的无奈和痛苦。他在战争中受伤,被迫离开战场,回到南京担任一个闲职。这个岗位虽然清闲,但他却不能像以前那样自由自在地驰骋疆场。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他再承受这样的压力。这种矛盾的心情让他感到十分痛苦。
除了战场上的艰辛外,曾国荃还面临着其他的问题。他在南京任职期间,需要处理许多日常事务,同时也需要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家庭。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种生活状态让他感到非常疲惫不堪。同时他也深感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曾国荃的诗歌风格独特且富有感染力。他的诗歌既有豪放激昂的风格,又有深沉含蓄的风格。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