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议郊庙删律令,日历编成辑宝训。
一长于易一春秋,各以文章佐景运。
叔孙绵蕞何匆匆,视二公者将毋同。
同是故元所弃士,几抱遗经草泽死。
相见恨晚李耆儒,理得嫁衣就木芙。
陶学士安詹学士同的原文是:“礼议郊庙删律令,日历编成辑宝训。”一长于易一春秋,各以文章佐景运。“一长于易一春秋”,这里指的是两位学士在易学和春秋学方面的深厚造诣。他们各自用文章来辅助国家的大业,为盛世贡献力量。严遂成(1694―?),字崧瞻,一作松占,号海珊,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清雍正二年(1724)进士。 乾隆元年(1736)举荐博学鸿词。 累官至雄州知州。
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诗句解读:“礼议郊庙删律令,日历编成辑宝训。”这句话描述了两位学士对国家礼仪和历史记录的重要贡献。他们不仅在法律上进行了讨论和修订,还在历史记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译文:他们在讨论国事的同时,也致力于整理和编纂国家的历史记录,使之更加完善和有序。
注释与分析:这里的“礼议”指的是对国家礼仪和仪式的讨论和修改,“郊庙”则是皇帝祭祀天地的地方。而“删律令”则是指对国家的法典进行审查和修订。“日历”通常指的是官方编制的年历或重要事件的时间记录。“辑宝训”则意味着将这些资料汇编成册,作为国家的宝贵财富。这些工作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看看接下来的诗句:
诗句解读:“一长于易一春秋,各以文章佐景运。”在这里,两位学士被描绘为各有所长,他们的学问和才能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译文:一位擅长《易经》,另一位精通《春秋》。他们各自用文章来辅助国家的大业,为盛世贡献力量。
注释与分析:这里的“易”是指《周易》,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强调变化无常。“春秋”则是指《春秋》一书,这是一部记录鲁国的编年史。两位学士之所以被提及,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他们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这种互补的才能使得国家的治理更加完善和稳定。
赏析:整首诗通过对这两位学士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在学术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才能和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也展示了他们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质。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李耆儒的部分:
原文:“相见恨晚李耆儒,理得嫁衣就木芙。”这句诗描述了两位学士之间的相遇,以及他们共同追求学术真理的决心。
译文:他们彼此欣赏对方的见解和才华,都认为对方是最值得信赖的朋友。他们都致力于学术研究,甚至到了不顾个人生死的地步。
注释与分析:在这里,“李耆儒”是指李习字伯年。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以诗歌和散文著称。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深受读者喜爱。“理得嫁衣就木芙”则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为了事业或理想而放弃个人的享乐或生命。这里的“理”可以理解为道理、规律或原则。
这首诗表达了两位学士的卓越才学和为国家服务的崇高理想。他们的学识和品德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