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有废兴,大雅古所稀。
深山闻杖履,望古长歔欷。
成宏传十老,列坐吟翠微。
丹青在人间,相见山林姿。
衣冠并简朴,虬髯鬓如丝。
我闻父老言,高名动王畿。
试问蝉冕客,何如大布衣。
奕世绳祖武,风流更相师。
富贵慕幽胜,猿鹤咸猜疑。
立言固不朽,瓣香终在斯。
卓在撚须亭,邈矣古木陂。
扪萝多向往,游人寻旧碑。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在登览名胜的同时,追忆兴复诸先生,抒发了对先贤的怀念之情。
“寻碧山吟社遗址怀兴复诸先生”,首句即点明题旨,说明诗人是来凭吊兴复诸先生的。“碧山”是山名,在今湖北鄂州市境内。“寻”字表明诗人去意已决。
“人事有废兴,大雅古所稀。”第二句说人事的兴衰变化,是自古至今的常事,但像《诗经》等大部类的经典著作,却很少出现。这两句是对兴复诸先生的悼念和颂扬。
“深山闻杖履,望古长歔欷。”第三句说诗人登上青山,只见群峰耸立,苍松翠柏参天挺拔;又见山下清泉潺潺,绿竹摇曳,令人心旷神怡。然而,诗人面对这一切美景,不由得想起了兴复诸先生。他们当年也曾来到这里,与友人结社吟咏,饮酒赋诗,谈笑风生,十分快乐。如今,他们早已作古,只留下一些遗迹供后人瞻仰。想到这里,诗人不禁黯然神伤。
“成宏传十老,列坐吟翠微。”第四句写诗人在青山之巅与十位年迈的先生相聚的情景。“成宏”即成公绥,汉末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与张华、刘桢等人曾同游于洛阳城北的嵩岳之上,共商经世济民之事。“列坐吟翠微”,指他们在青山之上,品茗赏景,吟诗作乐。这一联既写了他们当年的聚会情景,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怀念之情。
“丹青在人间,相见山林姿。”第五句写诗人看到青山之美,不禁想起他们的风采。“丹青”指绘画或书法。“丹青”一词,在这里既是实指,又是虚指。实指是指青山之美,如画一般的美丽;虚指是指兴复诸先生的精神风貌,如同画中人物一样的美好。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人通过写青山之美,进一步烘托出兴复诸先生的精神风貌。
“衣冠并简朴,虬髯鬓如丝。”第六句写兴复诸先生的生活俭朴。他们身穿布衣,不追求富贵荣华;胡须浓密如丝,显得精神矍铄。这两句既表现了兴复诸先生的生活情趣,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慕之情。
“我闻父老言,高名动王畿。”“王畿”指京都洛阳一带。“父老言”指民间传说。这句意思是说,诗人听到当地老百姓谈论兴复诸先生时,都称赞他们的高名远播,影响很大。
“试问蝉冕客,何如大布衣。”第七句写诗人对兴复诸先生与那些身披朝服的官员进行对比。“蝉冕客”即穿朝服的官员。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些身居高位的官员们,虽然享有俸禄,享受荣华富贵,但他们却比不上兴复诸先生那样的隐士高人。这既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
“奕世绳祖武,风流更相师。”第八句写兴复诸先生不仅自己修身养性,还教育子孙后代继承发扬他们的优良传统。这两句既表现了兴复诸先生的良好家风,也表现了他们对于后人的关怀和期望。
“富贵慕幽胜,猿鹤咸猜疑。”第九句写兴复诸先生追求的是隐居生活的美好境界,而不是世俗的富贵荣华。这两句既表现了兴复诸先生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观。
“立言固不朽,瓣香终在斯。”第十句写兴复诸先生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他们留下的名言警句仍然被世人传颂不衰。这两句既表现了兴复诸先生的伟大贡献,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深怀念之情。
最后两句:“卓在撚须亭,邈矣古木陂。”这两处地点分别指的是杜甫晚年居住的地方和杜甫曾在那里吟诗作乐的地方。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来到这两个地方,不禁怀念起昔日与兴复诸先生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
【注】1.这首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冬。杜甫由齐州(今山东济南市)赴洛阳途中经过此地。
2.本诗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写寻访碧山吟社遗址及缅怀兴复诸先生;后六句为第二部分,写诗人登高所见,抒发感慨。全诗结构严密,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