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视何耽耽,高负山之隅。
所性嗜食人,安择贤与愚。
牙爪非不利,积恶已盈辜。
蒐苗殄异类,除之不须臾。
虽无救所伤,报复快万夫。
凶顽适自戕,天网孰云疏。

【注释】

感遇十首 其五:感遇,即感慨遭遇。

虎视何耽耽:老虎的眼睛盯着前方,目光炯炯有神。耽耽,形容目光炯炯有神的样子。

高负山之隅:背负着高山的角落。

所性嗜食人:他天生喜欢吃人。

安择贤与愚:怎么分辨贤人和愚人。

牙爪非不利:他的牙齿、爪子不是非常锐利。

积恶已盈辜:积累的罪恶已经足够。辜,罪行。

蒐苗殄异类:搜捕和消灭不同类别的人。

除之不须臾:铲除这些人不需要片刻的时间。

虽无救所伤:即使不能挽救所伤害的人。

报复快万夫:报仇快慰自己的心情。

凶顽适自戕;凶恶顽劣的人最终会自我毁灭。

天网孰云疏:天网难道说稀疏?意思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正义必将得到伸张。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社会现实,揭露邪恶势力的诗。全诗以虎喻人,通过虎的形象表现对邪恶势力的愤懑和憎恶之情。

“虎视何耽耽,高负山之隅。”诗人运用比兴手法描绘了一只老虎威风凛凛地盯着前方的情态,形象地比喻那些心狠手辣的坏人。他们背对着大山的险要处,肆无忌惮地为非作歹,暴露出他们的凶残本性。这里用“高负山之隅”来表明这些人是站在正义的对立面的。

第二句紧承上一句,“所性嗜食人,安择贤与愚?”诗人以质问的口吻指出这些坏人的本性是嗜血成性的,他们对好人和坏人没有鉴别能力,只会一味地去侵害无辜者。“嗜”字在这里用来表示贪婪的意思,“食人”,就是害人。诗人通过这个细节揭示了坏人的残忍本质。

“牙爪非不利,积恶已盈辜。”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老虎的牙齿和爪子非常锋利,而且积累了很多罪恶。这里的“牙爪非不利”是对老虎形象的描述,突出了老虎的凶猛。而“积恶已盈辜”则是诗人对于这群坏人的深刻剖析,他们不仅残暴无道,而且还积累了太多的罪恶,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灭亡。

“蒐苗殄异类,除之不须臾。”诗人用“蒐”、“殄”这两个动词来表达搜捕和消灭不同类别的人的行为。“除之”指铲除这些人,“不须臾”表示不需要片刻的时间。这句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于邪恶势力的强烈谴责,认为铲除这些人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诗人并没有因为痛恨这些人就放弃自己的理想。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认为正义一定会到来,邪恶终将被打败。“虽无救所伤,报复快万夫。”诗人虽然无法挽救所受的伤害,但是却可以为自己报仇快慰心情。这句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于正义的坚定信念和自己复仇的决心。

最后一句,“凶顽适自戕,天网孰云疏?”诗人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正义的力量是不可摧毁的。即使是最凶恶、最顽劣的人最终也会走向灭亡。这既是对前面诗歌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展望。

这首《感遇十首》中的《其五》通过对老虎的形象描绘和对坏人的批判,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正义的追求。整首诗歌语言生动形象,情感深沉热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