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长昏投宿,浮邱见水灯。
柴垣一破寺,鸠面两枯僧。
禦腊缝山□,充饥晒水藤。
自夸逃窜尽,生计有馀能。
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位里长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困境。
- 宿里长 - 释义与译文:
- 注释: “宿”在这里可能意味着过夜或住宿。“里长”通常指地方上的基层管理者或乡绅。
- 译文: 里长在夜晚投宿。
-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里长为了履行职责而不得不在夜晚投宿的辛苦生活,反映出他为公家服务的辛劳。
- 浮邱见水灯 - 释义与译文:
- 注释: “浮邱”可能是一个地名或人物的名字,这里用来象征某种境界或者寓意。“水灯”是一种在水中漂浮的灯笼,常用于节日或庆典。
- 译文: 浮邱看到了水中的灯。
- 赏析: 这句诗可能象征着某种希望或美好的景象,也可能暗示着里长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或期盼。
- 柴垣一破寺 - 释义与译文:
- 注释: “柴垣”可能是指简陋的墙壁,“破寺”则表示破旧的寺庙。
- 译文: 一间破旧的寺庙只剩下一面墙。
-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寺庙因年久失修变得破败不堪的情景,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和人民生活困苦的现状。
- 鸠面两枯僧 - 释义与译文:
- 注释: “鸠面”可能指的是和尚的脸,而“枯僧”则表示僧人已经衰老或失去活力。
- 译文: 两个衰老的僧人脸上都有皱纹。
- 赏析: 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反映了僧侣生活的艰辛和岁月的痕迹。
- 禦腊缝山□ - 释义与译文:
- 注释: “御腊”可能是指皇帝的御用物品或节日装饰,“缝山□”则表示修补山石或岩石。
- 译文: 修补山石以抵御冬季严寒。
-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努力生活的场景,体现了他们的坚韧和勤劳精神。
- 充饥晒水藤 - 释义与译文:
- 注释: “水藤”可能是指生长在水中或潮湿地带的植物,“晒”则表示晾晒。
- 译文: 人们晒着水藤来充饥。
- 赏析: 这句诗揭示了当时人们为了生存而采取的生存方式,也反映了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挣扎。
- 自夸逃窜尽 - 释义与译文:
- 注释: “自夸”表示自我夸耀或自满,“逃窜”则表示逃跑或躲避。
- 译文: 人们自认为已经逃脱了所有的灾难和追捕。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自满和盲目乐观的态度,但实际上却暴露出他们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心态和现实。
- 生计有馀能 - 释义与译文:
- 注释: “生计”指的是生活来源或经济状况,“有馀能”则表示有足够的能力或资源。
- 译文: 他们有足够的能力维持生计。
- 赏析: 这句诗传达了一种乐观和满足的情绪,暗示着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仍然能够找到生存的方式和方法,保持生活的稳定和安宁。
综合分析:
这首诗通过对一位里长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他们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文环境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这种现状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