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生竞摩挲,异代发光泽。
介如君子操,伟哉巨人迹。
它山攻可藉,一篑进求益。
洗宜泮池水,荫借岁寒柏。
十鼓媲岐阳,七璧陋张伯。
谁云一卷小,肯以九鼎易。
却忆畏垒亭,曾载吴松舶。
双峰比泰华,百年挂萝薜。
村童敲火频,牧牛砺角亦。
席裹倘移来,剑合真喜剧。
尽取望徒奢,得一心巳怿。
奇传到公名,拜学米家癖。
清叔人可重,熙甫记良核。
题诗谂后来,流连日将夕。
【注释】
昆山学宫石:指昆山县的学宫。昆山,今属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学宫,古代的学校。石,指石头。
诸生竞摩挲(mó sā):学生们争着在石头上摩挲。诸生,泛指学生。摩挲,抚摸。
异代发光泽:指这石头历经数百年仍能发光。异代,不同的朝代。
介如君子操:像君子一样端庄持重。介,庄重的意思。
伟哉巨人迹:伟,伟大。巨人迹,形容其规模宏大。
它山攻可藉(jiè),一篑(kuì)进求益:从他山取用,可以增加自己的学问。它山,别的山上。攻,学习。藉,借,这里是“借”的意思。篑(kuì),竹器。盛土的一种器具,形似斗,长柄,圆口,底平而微凹。
洗宜泮池水,荫借岁寒柏:泮池是学宫前的水池,岁寒柏指的是松柏。宜,应该、适宜。荫,遮蔽、庇护。
十鼓媲(pì)岐阳,七璧陋张伯:十鼓和岐阳比美,七璧和张伯相比。媲,比美。张伯,春秋时晋大夫张老。
谁云一卷小,肯以九鼎易:谁说一卷书很小,难道会用九鼎交换吗?
却忆畏垒亭,曾载吴松舶(fú):回忆起曾经在畏垒亭中见过的吴松木船。却忆,回忆。畏垒亭,旧址位于今江苏苏州西北太湖边上的洞庭西山。
双峰比泰华,百年挂萝薜(luò bì):双峰山与泰华山相比,如同百年的老藤缠绕着山壁。双峰山又名天柱峰,位于今浙江绍兴市西北。
村童敲火频,牧牛砺角亦:村里的孩子们时常敲火棍点火,牧童们也经常磨砺着牛角。
席裹倘移来,剑合真喜剧:如果将席包放在旁边,那把剑就会发出真正的笑声了。剑合,形容剑气相激,发出悦耳的声响。
尽取望徒奢,得一心巳怿(yí):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它身上,就能得到一种愉悦的感觉。
奇传到公名,拜学米家癖(pǐ):奇特的传闻传到你的耳朵里,你竟然因此而拜师求学。米家,即宋代诗人米芾(b6 fǔ)。
清叔人可重,熙甫记良核(hé):清叔是个值得尊重的人,熙甫是个记录得很好的好记性的人。清叔,即宋人清叔谦。熙甫,即宋代诗人黄庭坚之号。
题诗谂后来,流连日将夕:题诗怀念后人,流连忘返,太阳即将落山了。谂后,思考以后的事情。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任昆山县令期间,赞美昆山县学宫中的一块巨石。诗中通过描写巨石的特点、价值和意义,表达了作者对这块巨石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首联“诸生竞摩挲,异代发光泽。”写学生们争相抚摸这块巨石,因为它经历了数百年仍能发出光亮。这既表现了巨石的古老和坚固,又体现了学生们对它的喜爱和珍视。
颔联“介如君子操,伟哉巨人迹。”则进一步描绘了巨石的崇高品质。巨石如同一位君子般的端庄持重,它的伟岸形象如同一个巨人一般令人敬畏。
颈联“它山攻可藉(jiè),一篑(kuì)进求益。”则是说可以从他山取用材料,来丰富自己的学问。这不仅表明了巨石的价值所在,也暗示了学者们可以通过不断积累知识来提升自己的境界。
尾联“洗宜泮池水,荫借岁寒柏。”则以水池和松柏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巨石在学宫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泉水清澈如洗,松柏常绿不衰,它们都象征着学宫的纯洁和威严。
这首诗通过对巨石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学者们的期望。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