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晋宋交,梦到殷周世。
心清自太古,未觉怀葛逝。
桃源宜卧游,松径任芜废。
肯为督邮留,欲就渔人憩。
先民聊寓言,画师烦绝蓺。
石洞若可寻,秫田了无税。
只有家鸡栖,不逢邑犬吠。
人物俨仙流,衣冠异唐制。
异境恍在斯,径思一苇诣。
清浅捕鱼溪,可揭兼可厉。
墨林昔藏弆,流转阅百岁。
转运今词宗,识画夸眼慧。
偶披咫尺图,疑到清净界。
一念即去来,独往无障蔽。
东坡巳个中,南阳自门外。
区区欲问津,讵能参冥契。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黄庭坚。他以“陶靖节”为韵,表达了自己对桃花源图的赞美之情。

以下是逐句释义:

  1. 生当晋宋交,梦到殷周世。
  • “生当晋宋交”,意味着作者生于晋宋之际,见证了两个朝代的交替,这使他对历史的变迁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 “梦到殷周世”,则是指他在梦中回到了商周时期,体验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文化氛围。
  1. 心清自太古,未觉怀葛逝。
  • “心清自太古”,指的是作者的心地纯洁如初,不受世俗的干扰。
  • “未觉怀葛逝”,则是说他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仿佛葛天氏的时代还未过去。
  1. 桃源宜卧游,松径任芜废。
  • “桃源宜卧游”,是指桃花源这个地方非常适合悠闲地游玩,可以放松身心。
  • “松径任芜废”,则是说松林小径任由杂草生长,无人修剪。这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和原始状态的向往。
  1. 肯为督邮留,欲就渔人憩。
  • “肯为督邮留”,是说作者愿意留下,不愿意离去。可能是因为他对这个地方有着深厚的情感。
  • “欲就渔人憩”,则是说他想找个渔夫歇脚,可能是为了寻求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
  1. 先民聊寓言,画师烦绝蓺。
  • “先民聊寓言”,是指古人常常通过寓言来传达他们的思想。
  • “画师烦绝蓺”,则是说画家们因为过于追求技巧而感到烦恼。这反映了作者对于绘画艺术的看法,认为过多的技巧反而失去了绘画的本质。
  1. 石洞若可寻,秫田了无税。
  • “石洞若可寻”,是指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山洞,就可以找到一处隐居之地。
  • “秫田了无税”,则是说如果有一片无税的庄稼田,就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这反映了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1. 只有家鸡栖,不逢邑犬吠。
  • “只有家鸡栖”,是指只有家养的鸡才会在这里栖息。
  • “不逢邑犬吠”,则是说即使有狗叫,也不会打扰到这里的宁静。这反映了作者对于乡村生活的向往。
  1. 人物俨仙流,衣冠异唐制。
  • “人物俨仙流”,是指这里的人物都像仙人一样,气质不凡。
  • “衣冠异唐制”,则是说他们的衣着和发型都与唐朝的风格不同。这反映了作者对于古代文化的欣赏。
  1. 异境恍在斯,径思一苇诣。
  • “异境恍在斯”,是指这里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让人感觉像是身处仙境一般。
  • “径思一苇诣”,则是说作者思考着如何才能到达这个仙境一般的地方。
  1. 清浅捕鱼溪,可揭兼可厉。
  • “清浅捕鱼溪”,描绘了一个清澈见底的捕鱼溪流,可以轻易地捕鱼也可以洗涤身体。
  • “可揭兼可厉”,则是指这个溪流既可以用于捕鱼也可以用于洗涤衣物,体现了它的多功能性。
  1. 墨林昔藏弆,流转阅百岁。
  • “墨林昔藏弆”,是指曾经收藏书籍的墨林现在已经没有了。
  • “流转阅百岁”,则是说这些书籍已经流传了百年之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1. 转运今词宗,识画夸眼慧。
  • “转运今词宗”,是指现在的词人都是从他这里学习得来的。
  • “识画夸眼慧”,则是说他的绘画技艺非常高超,能够看出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1. 偶披咫尺图,疑到清净界。
  • “偶披咫尺图”,是指偶然间看到了一幅近在眼前的图画。
  • “疑到清净界”,则是说这幅图让他感到如同进入了清净的境界。
  1. 一念即去来,独往无障蔽。
  • “一念即去来”,是指一个人的念头可以决定去留与否。
  • “独往无障蔽”,则是说独自前行时没有任何障碍物阻挡。
  1. 东坡巳个中,南阳自门外。
  • “东坡已个中”,是指苏轼已经在其中了。
  • “南阳自门外”,则是说南阳还在门外,暗示着苏轼仍然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1. 区区欲问津,讵能参冥契。
  • “区区欲问津”,是指作者想要寻找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 “讵能参冥契”,则是说如果不能理解这个道理就无法真正领悟其中的内涵。
    整首诗通过对桃花源的描述和对绘画技艺的赞美,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对古代文化的重视以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同时,他也对绘画艺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过多的技巧反而失去了绘画的本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