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挑镜镊语无伦,谁识风尘有至人。
却怪名心犹未断,蚤将身后付王筠。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并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概括。
“志公像”:诗人在寺庙里见到一位相貌奇特、气质非凡的和尚——志公。“志公像”,即志公的雕像,“志公”即智空,唐代僧人。
“杖挑镜镊语无伦”:志公像用一根木棍挑着一个铜镜,他说话没有一般人那样有条理、有逻辑,却能引人入胜,使人听后豁然开朗,心旷神怡。“挑”、“镊”、“语无伦”是关键词,其中“挑”指拿着;“镊”为夹持;“语无伦”即语言流畅,毫无拘束。
“谁识风尘有至人”:谁能认识到志公这样的高僧大德呢?这里的“风尘”是指世俗社会,“至人”指高尚的人。
“却怪名心犹未断”:我却奇怪,志公的名字还没有彻底忘却。“却怪”指感到奇怪;“名心”指名利之心;“犹未断”指还没有彻底忘记。
“蚤将身后付王筠”:早些年我也曾把生死交给王筠(筠州人)。“蚤”即“早”,“将”为“让”,“身后”指死后的事,“付”指委托、托付。这里表达的是诗人曾经把生死寄托给好友王筠的意思。
【答案】
译文:
志公像手持一镜挑着,说话不按常规出牌,令人耳目一新。谁知这位高僧的名子还未完全忘怀。早些年我曾把生死交给王筠(筠州人)。
赏析:
这是一首记叙诗人在寺庙中见慧能弟子智空(智空)的诗作。诗的开头两句写智空的相貌不凡,语言不拘常规,让人耳目一新。接着写诗人对智空名字的记忆尚在,表现了诗人对这位高僧的尊敬。结尾一句写自己曾向王筠托付过生死之事,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