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戒从知幻,开山记法均。
结坛还似昔,成佛定何人。
清磬诸天晓,乔松太古春。
安心虽未竟,三宿亦前因。

【注释】

戒坛 其二

传戒从知幻,开山纪法均。

结坛还似昔,成佛定何人。

清磬诸天晓,乔松太古春。

安心虽未竟,三宿亦前因。

【赏析】

《戒坛二首》是诗人在戒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和坚定追求。

首句“传戒从知幻”,意指僧人在传授戒律时必须明白世间万物都是虚幻的,要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痛苦。这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强调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次句“开山纪法均”,意指开山之初,需要明确记载和传承佛法。这里的“法”是指佛教的教义、规范和方法,而“均”则表示公平、一致。这句话表达了对佛法传承的重视和严谨态度。

第三句“结坛还似昔”,意指重新建立寺庙或道场时,需要遵循古老的传统和风格。这里的“昔”指的是过去的时光和历史,强调了对传统的尊重和延续。

第四句“成佛定何人”,意指修行成佛的人究竟属于谁呢?这表达了对人生归宿和目的的思考。佛教认为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但要达到这个境界需要经历漫长的修行过程,因此这个问题引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探讨。

第五句“清磬诸天晓”,形容清晨听到寺庙里响起清脆的钟声,声音高亢悠扬,传遍四方。这里的“磬”是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用于佛教仪式中的诵经和忏悔等环节。这句话描绘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佛法的庄严和神圣。

第六句“乔松太古春”,形容高大挺拔的松树如同古老传说中的仙人一般屹立不倒,展现出顽强生命力和崇高精神。这里的“乔松”指的是高大的松树,而“太古春”则表示久远的春天。这句话赞美了自然之美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最后一句“安心虽未竟,三宿亦前因”,意指虽然内心的平静尚未完全实现,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后,这种平和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状态。这里的“三宿”指的是三个晚上的时间,而“前因”则表示之前的经历和原因。这句话表达了对修行过程中坚持和毅力的肯定。

整首诗通过描述寺庙的日常活动和自然环境来表达诗人对于佛法的虔诚信仰和执着追求。通过对诗句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美学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