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石千人共,深宵却独看。
静中偏有色,高处未妨寒。
初地栖心稳,平坡着脚宽。
何须更秉烛,皓魄挂云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盘石千人共,深宵却独看。
注释:盘石上有很多人一起观月,但我在深夜时独自欣赏。
赏析:这里描绘了一个热闹的观月场景,但主角只有一人,突出了主人公的独特感受。
静中偏有色,高处未妨寒。
注释:在寂静之中,月亮似乎更加明亮;即使身处高处,也没有被寒冷所困扰。
赏析:这里的“静中偏有色”和“高处未妨寒”都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对月亮的喜爱。前者强调了即使在宁静的氛围中,月光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后者则表达了作者对于高耸入云的山峰也毫不畏惧的态度。
初地栖心稳,平坡着脚宽。
注释:刚落地时就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地;平坦的山坡让我的双脚感到舒适宽敞。
赏析: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满足。他认为,只要能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地,无论在哪里都能感到幸福和安宁。
何须更秉烛,皓魄挂云端。
注释:何必再去点蜡烛呢?皎洁的月光已经挂在天空中了。
赏析:最后一句是对前四句诗意的总结和升华。他不需要借助蜡烛的光芒来看月亮,因为月光已经足够明亮了。同时,他也不需要再担心夜晚的黑暗,因为月亮已经照亮了整个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