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值冬晴,游子载心喜。
我从禹航来,到此二百里。
悬冰界丛山,落叶胶流水。
斯时北风号,寒色冱城市。
通衢藏峻岭,路险非尺咫。
涉涧蹑巉岩,冲寒汗流体。
曾闻行路难,岂料难如此。
伊予本性懒,卧雪门不启。
昔逸今太劳,损益悟深理。
心平石亦平,崎岖视如砥。
浮生复何为,岁暮行不已。
落日滞前村,倏见同云起。
昌化道中
归途值冬晴,游子载心喜。
我从禹航来,到此二百里。
悬冰界丛山,落叶胶流水。
斯时北风号,寒色冱城市。
通衢藏峻岭,路险非尺咫。
涉涧蹑巉岩,冲寒汗流体。
曾闻行路难,岂料难如此。
伊予本性懒,卧雪门不启。
昔逸今太劳,损益悟深理。
心平石亦平,崎岖视如砥。
浮生复何为,岁暮行不已。
落日滞前村,倏见同云起。
【译文】
归途逢冬晴,游子心喜载。
从禹治水归来至此,二百里路程。
悬冰环绕丛山,落叶堆积在流水上。
此时北风吹号,寒气笼罩城市。
大道被峻岭隐藏,道路艰险非尺寸。
涉涧攀岩登峭壁,冒着寒气汗流浃背。
曾听说旅途艰难,怎料到如此困难。
我本性懒惰,不愿出门不开门。
从前逍遥今日劳累,领悟到了人生的深意。
心若平静石头也平,坎坷的道路如同平地。
浮生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年老体衰依然行走不息。
落日滞留在前村,忽然发现云彩聚积起来。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所作,诗中通过描述自己在路途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首句”归途值冬晴,游子载心喜”,点明了诗人是在归途中的冬天晴朗天气下,心情愉悦地出发旅行。这种心情的描绘,为后面的旅程描写铺垫了基调。接下来的”我从禹航来,到此二百里”,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行程的回顾,从大禹治水的地方开始,到现在已经走了二百里的距离。这里的”二百里”既指路程长度,也暗含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迁。
接下来的四句”悬冰界丛山,落叶胶流水。斯时北风号,寒色冱城市”,生动地描绘了冬日景象。悬冰覆盖着群山,落叶堆积在流水之上,北风呼啸吹过,寒冷的气息笼罩着整个城市。这些诗句形象而生动,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寒冷的环境中。
接下来”通衢藏峻岭,路险非尺咫”,进一步描述了山路的危险与艰难。诗人通过对比高山与平地,表现了山路的崎岖不平。而”涉涧蹑巉岩,冲寒汗流体”,则是具体描绘了登山过程中的艰难困苦。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钦佩。
接下来的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旅途艰辛的感慨和反思。”曾闻行路难,岂料难如此”,诗人回忆起过去的艰难历程,感叹如今的生活比过去更加艰难。”伊予本性懒,卧雪门不启”,则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懒惰性格。但即便如此,诗人仍坚持前行,不为外界所动。这一句既揭示了诗人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最后几行”昔逸今太劳,损益悟深理”,则是诗人对于自己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和反思。”心平石亦平,崎岖视如砥”,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的平和与坚韧。而”浮生复何为,岁暮行不已”,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态度和决心。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他都将坚持前行,不断探索和追求。最后两句”落日滞前村,倏见同云起”,则是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落日余晖映照在村庄上空,突然之间,天空中聚集起了乌云。这两句以景致的变化来结束全诗,既富有意境又耐人寻味。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诗意和哲理。通过对归途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同时,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