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志愿见敷陈,每以仁言屡动人。
一念好生能济物,并教枯朽尽回春。

【注释】

黄补之:人名,字广文(1084-1153),号梦锡,北宋文学家。东湖:指杭州的西湖。放生池:古代的一种池塘,多用于放生。宋代杭州有东湖、北山二放生池。苏轼《次韵刘道原放鱼》诗:“我亦无心随水去,故将鱼鸟作知音。”敷陈:陈述。仁言:善良的言语。济物:救世。枯朽:枯萎陈旧。回春:使草木重新发芽。

【赏析】

这是一首记事诗。诗人记述了杭州西湖边放生池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当时有个叫黄补之的人,以“东湖放生池”为题,向当权者报告说,他看见很多鱼鳖在水中死去,就把它们从水中捞出来,然后把它们放回到水中。后来有人对他说,这样做太残忍了,还不如不捞它们回来,让它们死在水里更好。但黄补之却认为,这样做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这个故事被传为佳话。

苏轼在这首诗中,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他用“书生志愿见敷陈,每以仁言屡动人”来表达对黄补之行为的看法和赞赏。他认为,黄补之的行为是善良的,是仁爱的。因为他认为,仁爱之心,可以使万物复苏,使世界充满生机。

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对仁爱的理解和看法。他认为,仁爱之心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它可以拯救生命,拯救世界。因此,他也主张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世界,去对待生活。

这首诗通过对黄补之行为的描绘,表达了对仁爱和生命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自己对仁爱的看法和追求。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