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门户控东流,谁障澜狂借箸筹。
漫道虞唇依虢齿,且看楚尾接吴头。
洪乔屡误南来信,杜老方殷北望忧。
满目愁霖兼苦潦,滞云遮断灌城秋。

【诗词解析】

浔阳门是九江郡的门户,位于长江东岸,控制着整个东流江水。这里用“浔阳”作为地点名称,也借以象征当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局面。

“谁障澜狂借箸筹”,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是谁在阻止长江汹涌澎湃的波浪呢?借箸筹是指用筷子做筹码,比喻用智慧和谋略来阻止灾难的蔓延。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希望能够找到解决危机的办法。

“漫道虞唇依虢齿,且看楚尾接吴头”,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难道只有依靠楚国的嘴唇和魏国的牙齿吗?看看楚国的尾巴和吴国的头连在了一起。这句诗中的“虞唇”、“虢齿”都是古代地名,分别位于今天的安徽省阜阳市和河南省洛阳市一带,而“楚尾”、“吴头”则是两个国家的名字。诗人通过这样的比较,暗示了各国之间的联合和相互依赖关系。同时,他也在提醒人们要警惕外部的威胁,加强国内的力量。

“洪乔屡误南来信,杜老方殷北望忧”,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大鱼(指洪乔)屡屡误传南方的消息。杜甫正殷切地盼望北方的救援。这句诗中的“洪乔”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传说动物,而“杜老”则是指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末年,他曾经多次被贬谪到湖南、湖北等地,而那里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这里的“南来信”可以理解为南方传来的消息,而“北望忧”则是指杜甫对于北方局势的担忧。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状况。

“满目愁霖兼苦潦,滞云遮断灌城秋”,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满眼看到的都是雨水带来的忧愁,暴雨使得河流变得浑浊不堪。这句诗中的“愁霖”指的是连绵不断的雨水,而“苦潦”则是形容水流浑浊的情况。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悲伤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状况。同时,他还通过对灌城的描写,暗示了国家的分裂和混乱,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和期待。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秋,诗人当时任左拾遗,因上疏论救房琯而被贬。诗人在浔阳门目睹了战乱后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忧虑。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首联写九江之门户——浔阳门,它扼守长江东岸,控制着全河的水势。这既是自然形势所使然,同时也是政治形势的反映。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浔阳门户控东流”这一典故,将当时的局势比作江河的波涛,以此表达自己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之情。

颔联借用历史上的典故进行比喻。虞国国君虞仲曾得到晋国大夫荀息的帮助,得以保住国家;而虢国则因为不听蹇叔的劝告而被灭国。这两个典故都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这里通过“谁障澜狂借箸筹”一句表达了对于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担忧之情。同时,“且看楚尾接吴头”一句也寓意深远,暗指各个诸侯国之间需要紧密团结起来才能共同抵抗外敌入侵。

颈联两句运用了历史典故来表达诗人的政治观点。洪乔屡次传递错误的信息,导致南方的消息无法准确传达;而杜甫则正在焦虑地期盼北方的救援。这里不仅描绘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还揭示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于国家前途的悲观情绪。

最后一联则通过描绘一幅风雨交加的画面来表达诗人对于自然灾害的感慨之情。满眼看到的都是雨水带来的忧愁,暴雨使得河流变得浑浊不堪。这里不仅描绘了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状况,还暗示了国家分裂和混乱的现状。同时,“滞云遮断灌城秋”一句也寓意深远,暗指国家的前途岌岌可危。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又表达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