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忧溽暑并如焚,远远烽烟接火云。
正与田禾争性命,况兼市虎骇传闻。
山楼帘卷风难定,城阙峰遮日未曛。
且幸众心收一雨,夜凉全已洗炎氛。

【译文】

烦忧酷暑,犹如烈火焚烧。远望烽烟,接上火光云。

正与田禾争性命,何况市虎骇传闻。

山楼帘卷风难定,城阙峰遮日未曛。

且幸众心收一雨,夜凉全已洗炎氛。

【注释】

烦忧:忧虑。烦:烦闷。

溽暑:热而潮湿的气候或天气。

如焚:像火一样燃烧。

远远:形容距离遥远的样子。

烽烟:古代边防哨所点燃烽火,作为报警的信号。

火云:指天上的云,因为火烧得像火一样炽烈,所以称为火云。

正:副词,表示肯定的意思;正:正好。

与:和。

田禾:庄稼。

况兼:况且加上。

市虎:比喻谣言、流言蜚语。

骇传闻:使人害怕的传说。

山楼:高耸入云的高楼。

帘卷:窗帘掀起。

风难定:风吹得难以平息。

城阙:宫殿的门户。阙,皇宫大门。

未曛(xūn):没有昏暗的样子。

幸:希望。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以景结情,借对夏日雷阵雨的渴望表达自己对天下太平、国家安宁的美好愿望。全诗语言平易,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首联“烦忧溽暑并如焚,远远烽烟接火云”中“烦忧”、“溽暑”点出作者因国事而烦恼的心情,“烦忧”二字直接道出题旨,而“溽暑”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心情。“如焚”是拟人化的写法,使炎热的夏天更显得令人难以忍受。“远远”表明诗人所处的位置是在远离京城的某个地方,“烽烟”则是指边疆战事频繁,战争的硝烟弥漫到天际。“接”字用得极为精当,将烽烟与火光连缀起来,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远”字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忧虑,他只能远远地观望着这一切。“正与田禾争性命,况兼市虎骇传闻”这两句则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描绘。“田禾”即庄稼,这里用来代指百姓的生活状况,他们正在与战乱和自然灾害抗争着,生活十分艰难。“市虎”则是说市场上流传着关于朝廷的谣言,使得百姓们人心惶惶。“况兼”一词在这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文的战争场面,又为后文的叙述做了铺垫。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颔联“山楼帘卷风难定,城阙峰遮日未曛”则是对前两联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山楼”指的是诗人所在的高楼,“帘卷”则意味着风势很大,无法平息。“风难定”不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也暗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困扰。“城阙峰遮日未曛”这一句中,“城阙”指的是京城的城门楼,“峰遮日未曛”则描绘了京城上空乌云密布的景象,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暴风雨。这里的“未曛”二字,既体现了天空的阴沉,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担忧和不确定感。

颈联“且幸众心收一雨,夜凉全已洗炎氛”是对全诗主题思想的升华。诗人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和祝愿。他认为虽然现在还没有下一场大雨来洗涤一切,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应对这场危机,那么夜晚的凉爽空气将会把所有的炎热都带走,让整个国家重新焕发生机。“收一雨”指的是希望出现一场降雨,以缓解干旱和炎热的状况,“夜凉全已洗炎氛”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景,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带来和平与安宁,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这首诗通过对夏日雷阵雨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鼓舞人们在困难面前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相信未来一定会充满希望和阳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