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居日本,此行诚不利。
海东得是儿,自诧带奇气。
归来太仓卒,断乳哺用饵。
十旬卒致殒,分我感时泪。
辽沈方鏖兵,暴骨满关外。
谁非父母体,驱向万里弃。
汝殇何足恨,浩劫行且至。
中原适无人,去去非我世。
明年化猿鹤,聊欲从此逝。
【注释】
- 哀东七三首:指杜甫的诗篇。
- 其三:指《哀东七三首》中的第三篇。甲午,即天宝十三年(754),作者时年四十岁。
- 居日本:在日期间。
- 此行:这次出使日本的行动。
- 海东得是儿:在海东(日本)得到这样一个孩子。海东,指南方。
- 自诧带奇气:自己夸耀这个孩子与众不同,有异于常人的奇异之气。
- 归来太仓卒:归程仓促。
- 断乳哺用饵:断乳后喂孩子以食物。
- 十旬:十个月。
- 分我感时泪:使我悲从中来,泪落如雨。
- 辽沈:指辽东、沈阳一带。辽沈兵乱,这里泛指战争和灾难。
- 暴骨:暴露的尸体。
- 谁非父母体:谁不是父母的骨肉?
- 驱向万里弃:被驱赶着离开故乡,远赴他乡。
- 汝殇何足恨:你死不足惜。殇,未成年而死。此句意谓:人死不能复生,何必为之悲伤呢?
- 浩劫行且至:浩劫即大的灾难。
- 中原适无人:中原大地此时正陷入无人之境。
- 去去非我世:离去而去,不是我的时代。
- 明年化猿鹤:明年就化为猿鹤了。
- 聊欲从此逝:姑且想随着这两只动物死去。
【赏析】
此为杜甫《哀东七三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在天宝十四年(755)春因“左拾遗”上书论政,得罪权贵被贬出京,次年(756)春天,诗人携妻子儿女离开长安前往洛阳,途中经过山东,写下此诗。此诗写诗人在日期间所思所感,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及个人不幸遭遇的痛苦心情。全诗结构完整,脉络清晰,情感真挚而深沉。
首联“三岁居日本,此行诚不利”,写诗人在日期间的处境。“三岁”言时间之短,“居日本”言流放之地,“此行”言此次行动。“诚”字写出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在日期间处境艰难,流离失所,所以“此行诚不利”。
颔联“海东得是儿,自诧带奇气”,写诗人在日本看到的孩子与中原孩子不同,并由此产生感慨。“海东”指日本的东方地区,“是儿”指那孩子,“自诧带奇气”是说那个孩子与中原孩子不同,具有奇异的气质。诗人看到这个孩子后,不禁赞叹道:“我的儿子啊!你真是与众不同,有异于常人的奇异气质!”
颈联“归来太仓卒,断乳哺用饵,十旬卒致殒,分我感时泪”,写诗人归国后的悲惨遭遇。“归”字点明诗人归国的时间。“太仓卒”是说诗人归国时匆忙。“断乳哺用饵”,“用饵”指吃的食物。“十旬”指十个月,“卒致殒”是指诗人在归国途中病逝。诗人在途中病逝,使得诗人悲痛难抑,泪水纵横。
尾联“辽沈方鏖兵,暴骨满关外,谁非父母体,驱向万里弃,汝殇何足恨,浩劫行且至”,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及诗人对战争的忧虑。“辽沈”指辽宁、沈阳一带,“鏖兵”是说战争激烈。“暴骨”指尸体暴露在外。“谁非父母体”,意谓人人都是父母的血肉之躯。“驱向万里弃”是说被驱赶上战场的人,都被抛弃不用。“汝殇何足恨”,意为你死了不足惜。“浩劫行且至”是说大祸临头,不可避免。诗人面对如此惨烈的现实,不禁发出感叹:“浩劫行且至”。
此诗通过诗人在日本看到的不同寻常的孩子,联想到中原战乱,以及自己不幸的遭遇,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切,意境深远,是杜甫诗作中较为优秀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