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买年还幼,楹书读未能。
家贫常废学,体弱忍加惩。
而叔身犹贱,是儿情可矜。
追思托孤意,余痛结如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体会情感态度,把握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阅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题干要求对“感怀十二首敬次家大人六十自述原韵 其六”逐句释义并赏析。此诗前四句写自己幼年时读书学习,因家贫而辍学,身体孱弱而受到体罚,后两句写叔父虽身处高位仍为下贱之子,儿子情义堪矜;最后两句追忆祖父临终托孤之事,感慨自己余痛难禁。
【答案】
译文:阿买年纪还很小,读不了书,因为家境贫穷。我常常不能去上学,身体虚弱,还要受父亲责打。可是叔父官位
虽然很高,却还像儿子一样卑贱,我真感到羞耻!回想起当年祖父临终托孤给我的情景,我心里非常痛苦,好像生了
一种病。
注释:
- 阿买:诗人的乳名。
- 楹书:指书籍。楹,堂屋前面的横木,这里泛指房屋。
- 废学:辍学。
- 体弱:身材瘦弱。
- 是儿:这孩子,指诗人自己。
- 余痛:指悲痛。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六十岁生日时写的一首自述诗,表现了他对祖父临终托孤的无限怀念。
诗的前四句叙述自己的身世。“阿买”是作者乳名,“年还幼”,说明他小时候身体很弱,因此不能读书。“楹书”即指
书籍,因为家境贫困,“读未成”,即没有读完。“家贫常废学,体弱忍加惩”,是说家境贫困,所以不能读书学习,身材
瘦弱,所以经常被父亲责打。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感情: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造成的
苦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诗人本人的苦闷和无奈。这种苦闷和无奈,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也是诗人个人遭遇的产物。
诗的中间四句写叔父虽身处高位仍为下贱之子,真觉得可耻,想起当年祖父临终托孤给他的情景,心里非常痛苦,好像生了
一种病。这两句是对前面两句感情的深化发展,既写出了叔父身为人臣却有如奴隶般的处境,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感怀十二首”共十首,这是第六首,也是其中的第一首。诗人通过回忆祖父临终时的情况,抒发了自己对祖父的无限缅怀
和对自己命运的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