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赖维新,属望正殷公遽去;
中华同慨叹,受知未报我尤悲。
【注释】
挽张百熙联:为哀悼张百熙而作的挽联。属望(zhǔ wàng)殷(yīn):寄希望于。公遽(jù)去:你突然去世。中华:这里泛指国家,也借指人民或大众。慨叹:感慨叹息。受知未报:所受的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报答。我尤悲:更使我悲痛不已。
【赏析】
此诗为悼念张百熙而作。张百熙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曾任学部右侍郎、国史馆总裁、学部尚书等职。他主张变法,反对顽固守旧势力,对维新派起了积极的作用,因而遭到守旧派的忌恨和打击。张百熙在1908年病逝,当时作者任学部主事,怀着敬仰之情,写了这首挽联。
上联写国家大事,下联写个人感情,上下两联紧密相连,情与事相融。“大局”句,指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寄托着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张百熙的怀念。“中华同慨叹”一句,表明作者对张百熙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境界。下联中,“中华”句,表达了作者对张百熙的惋惜之情。张百熙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但自己却未能得到重用和报答,这使作者感到十分痛心。“受知未报”中的“未报”,既是说张百熙自己未能报答自己的知遇之恩,也是说国家不能很好地报答张百熙的功绩。“我尤悲”中的“尤悲”,既表达了作者对张百熙逝世的悲痛之情,又表现了作者因张百熙未能得到重用而感到的遗憾。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又有对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崇高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