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下有人无人,而公已矣;
正斯文将丧未丧,此后伊何。

【注释】

问:询问。斯文,此代指文化、文明。丧:丧失。

【赏析】

这是一篇著名的挽联。“问天下有人无人,而公已矣;正斯文将丧未丧,此后伊何!”这两句诗是作者对张之洞的哀悼与追忆。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莲汀,湖北汉川人。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洋务活动,为清王朝的现代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甲午战争后,他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以西方科技和器物来维护清朝的统治,但遭到一部分顽固派的反对。后来,他因支持变法维新而遭排斥,被慈禧太后下令革职。辛亥革命爆发时,他逃往日本,后又潜往上海。1916年袁世凯死后,他出任国务总理,组织了北洋政府,并一度担任中华民国副总统等职务。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反对巴黎和约中的不平等条款,要求拒绝签字。当事学生被捕,酿成五四运动。北洋政府派军警弹压,造成死伤惨案。6月中旬,张之洞从欧洲致电北洋军阀头子段祺瑞:“此次学生所争,皆爱国之言。今虽激成乱事,亦不过一二人之过,不足深责。”他还说:“中国此时非革命不能救国,非立宪不能图治。”他的态度引起广大人民的不满。7月1日,孙中山先生发表《对于近日之事宣言》,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的罪行。《宣言》指出:“吾党欲达世界大同之目的,舍革命外别无他途。”不久,孙中山在北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8月1日,黄兴在广州召开成立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先生领导发动的这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终于取得了胜利。但是,张之洞却站在反动派一边,反对民主革命,反对共和政体,继续坚持他的保皇立场。他在武昌起义成功后,曾致电袁世凯称:“共和为最良政体,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君临万古。”可见,他反对的不是共和政体本身,而是反对把共和政体运用于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他反对民主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地位。因此,当他看到武昌起义成功后,就马上逃往国外。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帝制,建立民国。但是,由于袁世凯的阴谋诡计,又恢复帝制,妄图复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