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森殿壁夹松楸,浩气还凭庙貌留。
鼠雀已空臣力竭,江淮永奠阵云收。
淋铃尚听深山雨,横笛偏催野戌秋。
北望荒城寻故垒,只余睢水咽寒流。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张中丞庙》。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议论。

首联“阴森殿壁夹松楸,浩气还凭庙貌留。”描写了张巡、许远在睢阳坚守孤城时的景象:“庙貌”指庙宇和祠像。殿壁阴森,松柏苍翠。这里用笔简练,但意境深远。诗人通过“阴森”二字,写出了庙宇的肃穆庄严。“浩气”,形容气概宏大;“还凭庙貌留”,说明他们虽然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的浩然正气却永远留在人间。

颔联“鼠雀已空臣力竭,江淮永奠阵云收。”描绘出睢阳之战结束后的景象:鼠雀已空,意即百姓生活安定下来;将士们也已筋疲力尽。“江淮永奠”,意为淮水、江水永远被祭奠;而“阵云收”,则是指战场上的战旗已经收起。这两句既表现了战争结束带来的安定与繁荣,也流露出诗人对张巡、许远的深切怀念。

颈联“淋铃尚听深山雨,横笛偏催野戌秋。”描绘的是战后的景象:雨落深山,声音清脆,如同铃声一般;而横笛则吹奏着悠扬哀婉的曲子,催人思乡。这两句既展现了战争结束后的宁静与美好,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感慨与思考。

尾联“北望荒城寻故垒,只余睢水咽寒流。”描述了诗人站在北望之地,寻找曾经的荒城和旧垒。然而,只剩下了冷冷清清的睢水流过,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如今的痛苦。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怀念,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的无奈与悲凉。

【赏析】

此诗为杜甫在广德二年(764)至乾元二年(759)之间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唐朝朝廷收复洛阳,诗人怀着喜悦的心情,前往洛阳朝拜唐肃宗。在洛阳期间,诗人游览了张巡、许远殉国的睢阳县,写下此诗。

此诗以“庙貌”开头,点明地点和人物,接着描写庙宇环境。“阴森殿壁夹松楸”,阴森,阴暗森严的样子;殿壁,指的是庙中的墙壁;松楸,指的是庙中的松树和柏树,都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木制品。这一句通过描绘庙宇环境来烘托氛围,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然后诗人写到张巡、许远的事迹,他们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们的浩然正气却永远留在人间。这里的“浩气”指的是他们的崇高精神品质和坚定信仰,“庙貌留”则表示这种浩然正气将永远伴随着他们的精神世界而流传下去。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战后的景象,鼠雀已空,意味着人们已经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将士们也已经筋疲力尽。这里的“鼠雀”指的是战争中的小动物,它们因为战斗而失去了栖息地。而“臣力竭”则表明士兵们已经耗尽了体力,无法再继续战斗。最后,诗人提到了江淮地区的安宁与和平,以及战场上的战旗已经收起的情况。

尾联中,诗人又回到了对张巡、许远的追忆与怀念。他向北望着荒废已久的城池,寻找着曾经的故垒。然而,除了一片寂静和冷清外,似乎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寄托哀思的地方。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怀念之情,也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无奈与悲凉之感。

此诗通过对张巡、许远的追忆与怀念以及对战后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同时,诗人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典故和意象,如“鼠雀”、“鼠雀已空”、“江淮永奠阵云收”、“北望荒城寻故垒”等,这些词汇和意象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使得整首诗更加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