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姓分衔,纵五尺、二分宽窄。
雕镂出,一行细字,堪陪玉尺。
左右分陈监试案,收藏不到司衡席。
认经房、卷面印分明,存稽核。
天人界,鸿沟画、云霄路,函关隔。
发军符,好风吹送,几行飞翮。
半喜犹争文字命,终身已注师生籍。
抱遗珠、借慰老儒心,嗟何益。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此为作者自创的词牌。十六首,词牌名中的“十六”表示每首有十六个字,即四句一叠。

判姓分衔,纵五尺、二分宽窄。

判姓分衔:指科举考试中,考生的姓名和所授的官职分别记录在案。

天人界,鸿沟画、云霄路,函关隔。

天人界:指科举考试中区分天与人的界限。

鸿沟画:比喻科举考试的界限如同鸿沟一样明确不可逾越。

函关隔:指科举考试如同函关一般难以通过。

发军符,好风吹送,几行飞翮。

发军符:发放军情文书,指朝廷发布政令或征兵文书。

飞翮:鸟张开翅膀高高飞翔的意思。这里借喻文思敏捷的人能够迅速完成文章。

半喜犹争文字命,终身已注师生籍。

半喜犹争:指科举考试中的考生们仍然在为了录取名额而竞争不已。

终身已注师生籍:指考生们已经将一生的希望寄托于科举考试中,成为教师学生。

抱遗珠,借慰老儒心,嗟何益。

抱遗珠:抱着珍贵的珍珠,借以慰藉年老的学者。

嗟何益:感叹科举考试并不能真正解决人才问题,只是让年老的学者感到安慰而已。

【译文】

我的名字与官位被分开记录,尽管只是五尺二寸宽窄。

科举考试中,考生的姓名和所授的官职分别记录在案,不能随意更改。

左右分陈监试案,收藏不到司衡席。

科举考试中,考生的试卷被左右分开摆放,不能随意翻阅。

认经房,卷面印分明,存稽核。

经房是存放经书的地方,卷面印有明确的字迹,便于进行查核。

天人界,鸿沟画、云霄路,函关隔。

天人界:指科举考试中区分天与人的界限。

鸿沟画:比喻科举考试的界限如同鸿沟一样明确不可逾越。

云霄路:指科举考试的道路如同云霄一样高远。

函关隔:指科举考试如同函关一般难以通过。

发军符,好风吹送,几行飞翮。

发军符:发放军情文书,指朝廷发布政令或征兵文书。

飞翮:鸟张开翅膀高高飞翔的意思。这里借喻文思敏捷的人能够迅速完成文章。

半喜犹争文字命,终身已注师生籍。

半喜犹争:指科举考试中的考生们仍然在为了录取名额而竞争不已。

终身已注师生籍:指考生们已经将一生的希望寄托于科举考试中,成为教师学生。

抱遗珠,借慰老儒心,嗟何益。

抱遗珠:抱着珍贵的珍珠,借以慰藉年老的学者。

嗟何益:感叹科举考试并不能真正解决人才问题,只是让年老的学者感到安慰而已。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之作。全诗从科举考试写起,进而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和失望,最后抒发了自己对仕途无望的感慨。

开头两句“判姓分衔,纵五尺、二分宽窄”,点明题目中的“十六”二字。这里的“判姓分衔”指的是科举考试时考生的姓名和所授官职分别记录在案,不能随意更改。这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对读书人的身份和地位有着严格的要求。接下来两句“雕镂出,一行细字,堪陪玉尺”,则进一步描写了科举考试时的紧张气氛和考生们的辛勤努力。他们精心雕镂着自己的名字和官职,希望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然而,这些努力却只能在狭小的空间内得到体现,无法展示他们的才华和抱负。这种狭窄的发展空间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发展。

接下来的两句“左右分陈监试案,收藏不到司衡席”则进一步描绘了科举考试的过程。考生们的试卷被左右分开摆放,不能随意翻阅。考官们则坐在司衡席上,审阅着每一道试题。整个考试过程充满了竞争和压力。考生们为了争夺有限的名额而相互争斗,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自己的利益。这不仅导致了社会的不公现象,也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接下来的诗句“天人界,鸿沟画、云霄路,函关隔”则进一步揭示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在这里,“天人界”、“鸿沟画”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科举考试的界限和门槛。考生们虽然努力想要跨越这个界限,但却始终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束缚使得人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同时,科举考试还导致了社会上的阶层固化和不平等现象。那些出身贫寒的人才无法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

接着的两句“发军符,好风吹送,几行飞翮”则描绘了科举考试带来的美好景象。在这里,“发军符”象征着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政令。它代表着朝廷对国家事务的重视和关心。而“几行飞翮”则形象地描绘了那些文思敏捷的人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迅速完成文章。这不仅体现了科举考试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也展示了其对于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

接下来的两句“半喜犹争文字命,终身已注师生籍”则揭示了科举考试背后的残酷现实。在这里,“半喜犹争”指的是那些因为科举考试而产生的激烈竞争和争斗。他们为了争夺有限的名额而互相竞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和生命。而“终身已注师生籍”则意味着这些考生们将自己的一生都寄托在科举考试上。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功名利禄,从而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这种追求往往伴随着无尽的痛苦和挫折。

最后的两句“抱遗珠,借慰老儒心,嗟何益”则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在这里,“抱遗珠”象征着他怀抱着宝贵的珍珠般的才智和学识。然而,这些才能和学识却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这使得诗人深感无奈和沮丧。他只能借以慰藉年老的学者们的心灵,感叹自己的命运如此凄凉和无助。这种感慨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和失望之情,也反映了他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