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春未动,清刻出松筱。
黄鹤翩欲下,引我步深窅。
僧庐辟广埸,淳朴境无扰。
衣传四明来,蔬足千指了。
平生参诸方,僻近苦未晓。
今谙困学公,篆路尽萦绕。
夜深龛灯短,雪滴林月小。
哦诗袪眼食,列坐至啼鸟。
【注】1.《楞伽经》:若人能见诸佛境界,则于一毛端现宝王刹。2.四明:今浙江绍兴一带。3.苦未晓:苦参之年尚浅。4.篆路:佛道之路。5.哦诗:吟咏诗句。
宿佛日净慧寺
群山春未动,清刻出松筱。(僧房前有古松、修竹。)
黄鹤翩欲下,引我步深窅。(黄鹤楼在武昌,此处借指。黄鹤已下,余欲步去。)
僧庐辟广埸,淳朴境无扰。(僧人居住之地,环境宁静简朴。)
衣传四明来,蔬足千指了。(衣带传递的是故乡的风土人情,素食满足口腹之欲。)
平生参诸方,僻近苦未晓。(平生参禅悟道,但因地处僻远,所以未能开悟。)
今谙困学公,篆路尽萦绕。(如今已经懂得了修行之道,但道路曲折迂回,让人困惑不已。)
夜深龛灯短,雪滴林月小。(深夜里,僧人烧的灯已经燃尽,雪花落在树林中,月光也变得朦胧不清。)
哦诗袪眼食,列坐至啼鸟。(吟诗解闷,让眼睛得到了休息;众人围坐一起,直到鸟儿啼鸣。)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佛日净慧寺所写。从题目来看,应该是在寺院住过一段时间之后所作。诗人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描述了佛日净慧寺的自然景色、僧人的生活和修行情况,以及自己在寺院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对寺院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修行之道的领悟和理解。
首联“群山春未动,清刻出松筱。”描绘了寺院周围的群山在春天还未苏醒,只有松树和竹子挺拔地生长在那里。这里的“清刻”指的是清晰的轮廓,形象地描绘出松树和竹子的形态。
颔联“黄鹤翩欲下,引我步深窅。”描写了诗人看到一只黄鹤在飞翔,似乎要降落下来的情景,于是决定走进深奥的地方去探索。这里的“黄鹤翩欲下”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鹤的轻盈姿态,而“引我步深窅”则表达了诗人被这美景吸引,想要深入探索的决心。
颈联“僧庐辟广埸,淳朴境无扰。”描述了僧人居住的地方宽敞明亮,环境宁静简朴。这里的“淳朴境无扰”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生活环境的赞美,认为这里的环境纯净宁静,没有任何干扰。
诗人继续展开叙述:“衣传四明来,蔬足千指了。”描述了诗人的衣服来自于故乡四明(今浙江宁波一带),而吃的蔬菜足够满足一千人的需要。这里的“衣传四明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情感依恋,而“蔬足千指了”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美食的怀念之情。
尾联“平生参诸方,僻近苦未晓。”抒发了诗人对修行之道的理解和领悟。这里的“生平参诸方”表示诗人一生中曾经参悟过许多方面的知识,但“僻近苦未晓”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之道仍然有些迷茫不解的状态。
最后两句“今谙困学公,篆路尽萦绕。”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之道的理解。这里的“今谙困学公”表示诗人现在终于明白了修行的道理,而“篆路尽萦绕”则形象地描绘出修行的道路曲折迂回,让人无法摆脱的困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将佛日净慧寺的自然风光、僧人的生活和修行情况以及作者自身的感受都展现出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的热爱和向往。同时,诗人通过对修行之道的领悟和理解,也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