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晴风满山,破寺娱清昼。
石作鬼面皴,树比佛胛瘦。
天横寻丈碧,幽幽坐云构。
摩挲辨题名,苔蚀半脱漏。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考生要明确这是对诗歌的鉴赏题要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进行作答。注意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词句进行分析。如“破寺娱清昼”:在晴朗天气里,山间小院里闲逛,观赏着寺院里的僧人诵经念佛。“石屋”是第一首,所以后面三首诗的作者是谁没有提示,但是从“九月五日南山纪游三首 其一”来看,应该是王维。“秋晴风满山,破寺娱清昼。”这两句写景。“破寺”,指荒废的寺庙,这里泛指山间的寺院。“娱清昼”,以乐享清静的时光。这两句写秋天的晴日里,作者登上南山,观赏着山间小院里的僧人诵经念佛的情景。“石作鬼面皴”,意思是石头像人一样的面孔,被风化后形成皱纹。“树比佛胛瘦”,意思是树木像是佛的脊梁骨那样瘦薄。这两句话描写了南山上的岩石和树木,形象生动。“天横寻丈碧,幽幽坐云构。”“天横”,天空横亘。“寻丈”形容非常宽阔。“幽”,深奥。“坐”,盘腿而坐。“云构”,指山中的云雾缭绕。这两句描写了南山上的天空和景色,十分优美。“摩挲辨题名,苔蚀半脱漏。”“摩挲”意为轻轻抚摸。“苔蚀”,“苔藓侵蚀”的意思,“半脱漏”意为有一半已经被苔藓侵蚀掉。这两句的意思是,仔细辨认那些被苔藓侵蚀的地方,发现它们已经有一半被苔藓侵蚀了。这两句描写了作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对南山上的一些景点进行了仔细观察。“赏析”部分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秋晴风满山,破寺娱清昼”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把山风和破寺人格化,使整个场景充满了动感与活力。“石作鬼面皴,树比佛胛瘦”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石头比作人的面部,将树比作佛的脊梁。“天横寻丈碧,幽幽坐云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天空比作碧玉一般。“摩挲辨题名,苔蚀半脱漏”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把苔藓人格化了,表达了诗人对南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答案】

九月五日南山纪游三首其一

石屋

秋晴风满山,破寺娱清昼。

石作鬼面皴,树比佛胛瘦。

天横寻丈碧,幽幽坐云构。

摩挲辨题名,苔蚀半脱漏。

译文: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我在山上小院闲逛,享受这清闲宁静的时光。

山石仿佛一张张人的脸,经受风化变得皱褶不平;树木瘦薄,宛如佛像的脊椎。

湛蓝的天空高远辽阔,白云缭绕,宛若仙境。

我轻轻抚摸着那些被侵蚀的地方,发现其中一半被苔藓侵蚀掉了痕迹。

赏析:

首联“秋晴风满山,破寺娱清昼”描绘的是一幅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景象,以及一个宁静的小院。作者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光里,悠闲地在小院里游玩,享受着难得的清闲。这种生活状态与世俗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

颔联“石作鬼面皴,树比佛胛瘦”则通过对山石和树木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山石仿佛是一张张人的脸,经受风化变得皱褶不平;树木瘦薄,宛如佛像的脊椎。这种细腻的描绘手法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颈联“天横寻丈碧,幽幽坐云构”进一步拓展了画面的空间范围。作者仰望天空,看到那湛蓝无垠的天际线,仿佛是一块巨大的碧玉。同时,他也坐在这片云朵之上,体验着飞翔的乐趣。这种浪漫的想象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富有诗意。

尾联“摩挲辨题名,苔蚀半脱漏”则是对前文的总结与升华。在细细的摩挲中,他发现了那些被苔藓侵蚀的痕迹,其中有一半已经露出了原貌。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深沉、有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