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顶露扶阑,悬崖庋禅榻。
为访赞公来,不惮芒履踏。
入室憺忘言,风树自相答。
四角铃铎鸣,众绿何猎飒。
俯见北峰云,奄与南峰合。
雨脚渡湖至,惊起两栖鸽。
一气中迷蒙,天镜互开阖。
稍霁烟鬟靓,日射黄妃塔。
了然清净界,幻象无不纳。
同游五六人,看雪期深腊。

【译文】

登上绝顶,露水扶满栏杆。攀登悬崖,搁置禅床。为访赞公而来,不畏芒履踏过。进入禅房,心境平静忘了言语。风树互相应答。四角铃铎响起,绿树在风中摇曳。北峰云霭低垂,南峰云雾相连。渡过湖面,看见雨脚落在湖面上。惊动了栖息在崖上的两只鸽子。天空一片迷蒙,天镜相互开合。稍见天晴,烟鬟山更显俊秀,日射黄妃塔。明白清净的法界,幻象无不包容。同游五人,看雪期待腊月降临。

【赏析】

这首诗作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王士祯与友人游栖霞山,至壑庵、幽居洞、摩崖、家人卦、慧日精舍、亦谙上人、上人、晚山,至明昌化伯墓未果,泛舟归。诗中描写了作者游栖霞山的经历和所见美景,以及他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佛理的理解。

首联“绝顶露扶阑,悬崖庋禅榻。”描绘了诗人站在绝顶之上,眺望远方的景象。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颔联“为访赞公来,不惮芒履踏。”描绘了诗人为了寻求佛法而四处奔波的情景。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对佛教的信仰和对修行的决心。

颈联“入室憺忘言,风树自相答。”描绘了诗人进入禅房后,心境平静的状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领悟。

尾联“雨脚渡湖至,惊起两栖鸽。一气中迷蒙,天镜互开阖。”描绘了诗人渡过湖面时,被雨点打湿的情景。这两句诗反映了自然界的力量和变化无常。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禅宗思想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佛法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